--- 1
焚书(下)
〔明〕李贽著
--- 2
目录1
目录
焚书
卷四杂述解经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0书决疑论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1解经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2念佛答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4征途与共后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4批下学上达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6书方伯雨册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7读若无母寄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8耿楚倥先生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69题关公小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73三大士像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74代深有告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77又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78礼诵药师告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79移住上院边厦告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0礼诵药师经毕告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1代常通病僧告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1安期告众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2
--- 3
2目录
告土地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3告佛约束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4二十分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6因记往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7四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89八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90五死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95伤逝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97戒众僧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97六度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98观音问十七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…99豫约小引并六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10寒灯小话计四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23玉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27昆仑奴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28拜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29红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0卷五读史曹公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1杨修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2反骚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3史记屈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4渔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4招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5诫子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6
--- 4
目录3
非有先生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7子虚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7贾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8晁错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39绝交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1养生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1琴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2幽愤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3酒德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4思旧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4杨升庵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5蜻蛉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6唐贵梅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7茶夹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9李白诗题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49伯夷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0岳王并施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1张千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2李涉赠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2封使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3宋统似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4逸少经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4孔北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5经史相为表里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5钟馗即终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6
--- 5
4目录
段善本琵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7樊敏碑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7诗画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8党籍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9无所不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59荀卿李斯吴公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0宋人讥荀卿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0季文子三思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1陈恒弑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2王半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3为赋而相灌输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3文公著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4闇然堂类纂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5朋友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6阿寄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6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67卷六读书乐并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0富莫富于常知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1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2至日自讼谢主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2朔风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3题绣佛精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3十八罗汉漂海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4十八罗汉游戏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4
--- 6
目录5
哭耿子庸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4宿吴门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6同深有上人看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7又观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7郑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7薙发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7哭贵儿三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8哭黄宜人六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79夜半闻雁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1庄纯夫还闽有忆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2岁暮过胡南老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3山寺夜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4慰郑子玄三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4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八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5塞上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7赋松梅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8赠何心隐高第弟子胡时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8偈二首答梅中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8怀林答偈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9云中僧舍芍药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89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0南池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1太白楼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2恨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3哭陆仲鹤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3
--- 7
6目录
九日坪上三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4除夕道场即事三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5闭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6元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6哭怀林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6晋阳怀古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8过雁门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8渡桑间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9初至云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9赠两禅客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…99得上院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0重来山房赠马伯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0古道通三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0中州第一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1咏史三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1却寄四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2喜杨凤里到摄山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3山中得弱侯下第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4同周子观洞龙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4湖上红白梅盛开戏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5赠周山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5牡丹时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5初到石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6春宵燕集得空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6中秋刘近城携酒湖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7
--- 8
目录7
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7环阳楼晚眺得棋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8重过曾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8送郑子玄兼寄弱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8丘长孺生日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9谒关圣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9观铸关圣提刀跃马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09秋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0闲步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0立春喜常融二僧至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0乾楼晚眺三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1赠利西泰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2六月访袁中夫摄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2薛萝园宴集赠鸥江词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3望东平有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3过聊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3过武城二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4自武昌渡江宿大别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4晓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5晚过居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5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赋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5元日极乐寺大雨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6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6读羊叔子劝伐吴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6读刘禹锡金陵怀古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7
--- 9
8目录
琉璃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7赴京留别云松上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7望鲁台礼谒二程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8答李如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18答何克斋尚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20与焦从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20又与从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21又与从吾孝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22复耿中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24答周二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25答周柳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27寄答留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31书常顺手卷呈顾冲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33与管登之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34复焦弱侯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35寄答京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…39
--- 10
061焚书
卷四杂述
解经题
《大佛顶》者,至大而无外,故曰大;至高而莫能上,故曰顶。至大至高,唯佛为然,故曰《大佛顶》也。夫自古自今,谁不从是《大佛顶》如如而来乎?
但鲜有知其因者耳。
能知其因,如是至大,如是至高,则佛顶在我矣。然何以谓之至大?以无大之可见,故曰至大也。何以谓之至高,以无高之可象,故曰至高也。不可见,不可象,非密而何?人唯不知其因甚密,故不能以密修,不能以密证,而欲其决了难矣。
岂知此经为了义之密经,此修为证明之密修,此佛为至大至高,不可见,不可象,密密之佛乎?此密密也,诸菩萨万行悉从此中流出,无不可见,无不可象,非顽空无用之比也。
是以谓之《首楞严》。
《首楞严》者,唐言究竟坚固也。究竟坚固不坏,则无死无生,无了不了之人矣。
--- 11
焚书161
书决疑论前
经可解,不可解。解则通于意表,解则落于言诠。解则不执一定,不执一定即是无定,无定则如走盘之珠,何所不可。
解则执定一说,执定一说即是死语,死语则如印印泥,欲以何用也?
此书千言万语,只解得《心经》中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两句经耳。经中又不曰“是故空中无色”乎?是故无色者众色之母,众色者无色之色,谓众色即是无色则可,谓众色之外别无无色岂可哉!由此观之,真空者众苦之母,众苦者真空之苦,谓真空能生众苦则可,谓真空不能除灭众苦又岂可哉!盖既能生众苦,则必定能除灭众苦无疑也。众苦炽然生,而真空未尝生,众苦卒然灭,而真空未尝灭。是以谓之极乐法界,证人此者,谓之自在菩萨耳。今以厌苦求乐者谓之三乘,则《心经》所云“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又云“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”者,皆诳语矣。
十法界以佛界与九界并称,岂可即以裟婆世界为佛界,离此裟婆世界遂无佛界耶?故谓裟婆世界即佛世界可也,谓佛世界不即此裟婆世界亦可也。非厌苦,谁肯发心求乐?非喜于得乐,又谁肯发心以求极乐乎?极乐则自无乐,无乐则自无苦,无挂碍,无恐怖,无颠倒梦想。非有苦,有挂碍,有恐怖,有颠倒,而见以为无也。非有智有得,而见以为无得
--- 12
261焚书
也。非有因有缘,有苦有集,有灭有道,而强以为无苦、集、灭、道也。非有空有色,有眼耳鼻舌身意,而强以为空中无色,无眼耳鼻舌身意也。故曰:“但有言说,皆无实义。”
夫经,言教也。圣人不得已而有言,故随言随扫,亦恐人执之耳。
苟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则愿力慈悲尤相之大者,生死之甚者,而可藉之以为安,执之以为成佛之根本乎?凡有佛,即便有愿,即便有慈悲。今但恐其不见佛耳,不患其无佛愿,无慈悲心也。
有佛而无慈悲大愿者,我未之见也。
故有佛,即便有菩萨。佛是体,菩萨是用,佛是主人翁,菩萨是管家人;佛,是圣天子,菩萨是百执事。谁能离得?若未见佛而徒兴假慈悲,殆矣!
解经文
晦昧者,不明也。不明即无明。世间有一种不明自己心地者,以为吾之真心如太虚空,无相可得,祗缘色想交杂,昏扰不宁,是以不空耳。
必尽空诸所有,然后完吾无相之初,是为空也。夫使空而可为,又安得谓之真空哉!
纵然为得空来,亦即是掘地出生之空,如今人所共见太虚空耳,与真空总无交涉也。夫其初也,本以晦昧不明之故而为空;其既也,反以为空之故,益晦暗以不明。所谓晦暗,即是晦昧,非有二也。
然是真空也,遇明白晓了之人,真空即在此明白之中,而真空未始明白也。苟遇晦暗不明之者,真空亦即在此晦暗之
--- 13
焚书361
中,而真空未始晦暗也。故曰“空晦暗中。”唯是否心真空,特地结起一朵晦暗不明之色,本欲为空,而反为色,是以空未及为而色已暗结矣。故曰“结暗为色。”于是即以吾晦暗不明之妄色,杂吾特地为空之妄想,而身相宛然遂具,盖吾此身原从色想交杂而后有也。
既以妄色妄想相交杂而为身,于是攀缘摇动之妄心日夕屯聚于身内,望尘奔逸之妄相日夕奔趣于身外,如冲破逐浪,无有停止,其为昏扰扰相,殆不容以言语形状之矣。是谓心相,非真心也,而以相为心可欤!是自迷也。既迷为心,则必决定以为心在色身之内,必须空却诸扰扰相,而为空之念复起矣。复从为空结色杂想以成吾身,展转受生,无有终极,皆成于为空之一念,始于晦昧之无明故耳。夫既迷为心,是一迷也。复迷谬以为吾之本心即在色身之内,必须空却此等心相乃可。嗟嗟!心相其可空乎!是迷而又迷者也。故曰“迷中倍人。”岂知吾之色身洎外而山河,遍而大地,并所见之太虚空等,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耳。
是皆心相自然,谁能空之耶?心相既总是真心中所现物,真心岂果在色身之内耶?夫诸相总是吾真心中一点物,即浮沤总是大海中一点泡也。
使大海可以空却一点泡,则真心亦可以空却一点相矣,何自迷乎?
比类以观,则晦昧为空之迷惑,可破也已。且真心既已包却色身,洎一切山河虚空大地诸有为相矣,则以相为心,以心为在色身之内,其迷惑又可破也。
--- 14
461焚书
念佛答问
小大相形,是续鹜短鹤之论也。天地与我同根,谁是胜我者;万物与我为一体,又谁是不如我者。我谓念佛即是第一佛,更不容于念佛之外复觅第一义谛也。如谓念佛乃释迦权宜接引之法,则所谓最上一乘者,亦均之为权宜接引之言耳。古人谓佛有悟门,曾奈落在第二义,正仰山小释迦吐心吐胆之语。
后来中峰和尚谓学道真有悟门,教人百计搜寻,是误人也。故知此事在人真实怕死与不耳。发念苟真,则悟与不悟皆为戏论,念佛参禅总归大海,无容着唇吻处也。
征途与共后语
弱侯之言,盖为未得谓得者发耳。若方子及犹为勇往之时,岂宜以此言进之哉!然吾闻学者未得谓得真不少也,则即进之以此言亦宜。夫世间功名富贵,最易埋没人。余老矣,死在旦夕,犹不免近名之累,况当热闹之场,擦粉涂额以悦于人,而肯究心生死,视人世繁华极乐以为极苦,不容加乎其身,余又安所求于世也?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,故世间参禅学道之夫,亦只如此而止矣。则有鼻孔辽天者,亦足奇也,
--- 15
焚书561
我愿弱侯勿太责之备也。姑置勿论,且摘弱侯叙中语,以与侯商何如?
侯谓声音之道可与禅通,似矣。而引伯牙以为证,谓古不必图谱,今不必硕师,傲然遂自信者,适足以为笑,则余实不然之。夫伯牙于成连,可谓得师矣,按图指授,可谓有谱有法,有古有今矣。伯牙何以终不得也?且使成连而果以图语硕师为必不可已,则宜穷日夜以教之操,何可移之海滨无人之境,寂寞不见之地,直与世之矇者等,则又乌用成连先生为也?此道又何与于海,而必之于海然后可得也?尤足怪矣!盖成连有成连之音,虽成连不能授之于弟子,伯牙有伯牙之音,虽伯牙不能必得之于成连。所谓音在于是,偶触而即得者,不可以学人为也。
矇者唯未尝学,故触之即契,伯牙唯学,故至于无所触而后为妙也。设伯牙不至于海,设至海而成连先生犹与之偕,亦终不能得矣。
唯至于绝海之滨,空洞之野,渺无人迹,而后向之图谱无存,指授无所,硕师无见,几昔之一切可得而传者,今皆不可复得矣,故乃自得之也。此其道盖出于丝桐之表,指授之外者,而又乌用成连先生为耶?
然则学道者可知矣。
明有所不见,一见影而知渠;聪有所不闻,一击竹而成偈:大都皆然,何独矇师之与伯牙耶!
吾愿子及如矇师,弱侯如居海上者,于是焉敬以书其后,而题曰“征途与共”以归之。与共者,与共学也。子及以纯甫为可与,故征途日与之共学。倘真可与共,则愿并以此语与之可。
--- 16
61焚书
批下学上达语
“学以求达”,此语甚不当。既说离下学无上达,则即学即达,即下即上,更无有求达之理矣,而复曰“求达”,何耶?
然下学自是下学,上达自是上达,若即下学便以为上达,亦不可也。而乃曰“学以求达”,是果即下学以求达耶,抑别有求达之学耶?若即学求达,当如前诘;若别有求达之学,则剜肉作疮,尤为揠苗之甚矣。故程伯子曰:“洒扫应对,便是精义入神。”曰:“便是。”则是即学即达也。然又曰:“人须是识其真心。”夫真心不可以识识,而可以学求乎?
不可以学求,则又是离学而后有达也,故谓学以求达者非也。离学者亦非,即学者亦非,然则夫子何自而上达乎,此颜子所以终身苦孔之达矣。不曰“即学即达”,不曰“离学而达”,亦不曰“学以求达”,而但曰“下学而上达”,何其意圆请圆,令人心领神会而自默识于言意之中也。今观洒扫应对,虽下愚之人亦能之,唯不能达乎其上,是以谓之下学也,是以谓之百姓也,是以谓谓之鄙夫也,是以谓之凡民也,是以谓之但可使由也。至于精义入神,则自然上达矣。上达,则为聪明圣智,达天德之人矣。是以谓之曰“形而上”也,谓之曰“可以语上”也,谓之曰“君子上达”也。虽颜子大贤,犹曰“未达一间”,曰“其殆庶几”,况他人哉!则夫子之自谓莫我知,自谓唯天知者,信痛悼之极矣。盖世之学者,不是日用
--- 17
焚书761
而不知,则便是见之为仁智,而能上达者其谁也?夫学至上达,虽圣人有所不知,而凡民又可使知之乎?故曰“吾有知乎哉”。虽圣人有所不能,而凡民又可使能之乎?故曰“民鲜能久矣”。民之所以鲜能者,以中庸之不可能也,非弃之也。
然则下学者,圣凡之所同。夫凡民既与圣人同其学矣,则谓满街皆是圣人,何不可也?上达者,圣人之所独,则凡见之为仁智,与日用而不知者,总是不达,则总是凡民明矣。然则自颜子而下,皆凡民也。可畏也夫!
先圣虽欲不慨叹于由、赐之前可得耶?
书方伯雨册叶
楞严,唐言究竟坚固也。究竟坚固者是何物?此身非究竟不坏也,败则归土矣。
此心非究竟不坏也,散则如风矣。
声名非究竟不坏也,天地数终,乾坤易位,古圣昔贤,载籍无存矣,名于何有,声于何寄乎?切须记取此一着子:何物是坚固?何年当究竟?究竟坚固不坏是真实语,是虚谬语?是诳人语,是不诳人语?若诳人,是佛自诳也,安能诳人。千万参取!
--- 18
861焚书
读若无母寄书
若无母书云:“我一年老一年,八岁守你,你既舍我出家也罢,而今又要远去。你师当日出家,亦待终了父母,才出家去。你今要远去,等我死了还不迟。”若无答云:“近处住一毫也不曾替得母亲。”母云:“三病两痛自是方便,我自不欠挂你,你也安心,亦不久挂我。两不欠挂,彼此俱安。安处就是静处,如何只要远去以求静耶?况秦苏哥从买寺与你以来,待你亦不薄,你想道情,我想世情。世情过得,就是道情。莫说我年老,就你二小孩子亦当看顾他。你师昔日出家,遇荒年也顾儿子,必是他心打不过,才如此做。设使不顾,使他流落不肖,为人笑耻。当此之时,你要修静,果动心耶,不动心耶?若不动心,未有此理;若要动心,又怕人笑,又只隐忍过日。
似此不曾而不动心,与今管他而动心,孰真孰假,孰优孰劣?如此看来,今时管他,迹若动心,然中心安安妥妥,却是不动心;若不管他,迹若不动,然中心隐隐痛痛,却是动心。
你试密查你心:安得他好,就是常住,就是金刚。如此只听人言?只听人言,不查人心,就是被境转了。被境转了,就是你不会安心处。你到不去住心地,只要去住境地。吾恐龙潭不静,要住金刚;金刚不静,更住何处耶?你终日要讲道,我今日与你讲心。你若不信,又且证之你师,如果在境,当住金刚;如果在心,当不必远去矣。你
--- 19
焚书961
心不静,莫说到金刚,纵到海外,益不静也。“
卓吾子读而感曰:恭喜家有圣母,膝下有真佛。夙夜有心师,所矢皆海潮音,所命皆心髓至言,颠扑不可破。回视我辈傍人隔靴搔痒之言,不中理也。又如说食示人,安能饱人,徒令傍人又笑傍人,而自不知耻也。反思向者与公数纸,皆是虚张声势,恐吓愚人,与真情实意何关乎!乞速投之水火,无令圣母看见,说我平生尽是说道理害人去也。又愿若无张挂尔圣母所示一纸,时时令念佛学道人观看,则人人皆晓然去念真佛,不肯念假佛矣。能念真佛,即是真弥陀,纵然不念一句“弥陀佛”,阿弥陀佛亦必接引。何也?念佛者必修行,孝则百行之先。若念佛名而孝行先缺,岂阿弥陀亦少孝行之佛乎?决无是理也。我以念假佛而求见阿弥陀佛,彼佛当初亦念何佛而成阿弥陀佛乎?必定亦只是寻常孝慈之人而已。言出至情,自然刺心,自然动人,自然令人痛哭,想若无必然与我同也,未有闻母此言而不痛哭者也。
耿楚倥先生传
先生讳定理,字子庸,别号楚倥,诸学士所称八先生是也。诸学士咸知有八先生,先生初不自知也。而此称《楚倥先生传》,何也?夫传者,所以传也。先生初不待传,而此复为传以传之,又何也?盖先生初不待传,而余实不容不为先生传者。按先生有德不耀,是不欲耀其德也;有才无官,是
--- 20
071焚书
不欲官其才也。不耀德,斯成大德矣;不用才,始称真才矣。
人又乌能为先生传乎?
且先生始终以学道为事者也。
虽学道,人亦不见其有学道之处,故终日口不论道,然目击而道斯存也。所谓虽不湿衣,时时有润者也。
庄纯夫曾告我曰:“八先生云:‘吾始事方湛一。湛一本不知学,而好虚名,故去之。
最后得一切平实之旨于太湖,复能收视返听,得黑漆无人无门之旨于心隐,乃始充然自足,深信而不复疑也。唯世人莫可告语者,故遂终身不谈,唯与吾兄天台先生讲论于家庭之间而已。
‘故亦遂以天台为师,天台亦自谓吾之间学虽有所契,然赖吾八弟之力为多。子庸曾问天台云:’《学》《庸》、《语》、《孟》,虽同是论学之书,未审何语最切?
‘天台云:’圣人人伦之至一语最切。
‘子庸谓终不若未发之中之一言也。“余当时闻之,似若两件然者。夫人伦之至,即未发之中,苟不知未发之中,则又安能至乎?盖道至于中,斯至矣。故曰:”中庸其至矣乎。“又曰:”无声无臭至矣。“
岁壬申,楚倥游白下,余时懵然无知,而好谈说。先生默默无言,但问余曰:“学贵自信,故曰‘吾斯之未能信。
‘又怕自是,故又曰’自以为是,不可与入尧、舜之道。
‘试看自信与自是有何分别?“余时骤应之曰:”自以为是,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;不自以为是,亦不可与人尧舜之道。“楚倥遂大笑而别,盖深喜余之终可入道也。余自是而后,思念楚倥不置,又以未得见天台为恨。丁丑入滇,道经团风,遂舍舟登岸,直抵黄安见楚倥,并睹天台,便有弃官留住之意。楚倥见余萧然,劝余复入,余乃留吾女并吾婿庄纯夫于黄安,而
--- 21
焚书171
因与之约曰:“待吾三年满,收拾得正四品禄俸归来为居食计,即与先生同登斯岸矣。”楚倥牢记吾言,教戒纯夫学道甚紧;吾女吾婿,天台先生亦一以己女己婿视之矣。
嗟嗟!
余敢一日而忘天台之恩乎!
既三年,余果来归,奈之何聚首未数载,天台即有内召,楚倥亦遂终天也!既已戚戚无欢,而天台先生亦终守定“人伦之至”一语在心,时时恐余有遗弃之病。余亦守定“未发之中”一言,恐天台或未窥物始,未察伦物之原。故往来论辩,未有休时,遂成捍格,直至今日耳。今幸天诱我衷,使余舍会“未发之中”,而天台亦遂顿忘“人伦之至”。乃知学问之道,两相舍则两相从,两相守则两相病,势固然也。
两舍则两忘,两忘则浑然一体,无复事矣。
于是以不避老,不畏寒,直走黄安会天台于山中。
天台闻余至,亦遂喜之若狂。志同道合,岂偶然耶!然使楚倥先生而在,则片言可以折狱,一言可以回天,又何至苦余十有余年,彼此不化而后乃觉耶!设使未十年而余遂死,余终可以不化耶,余终可以不与天台合耶!故至次日,遂同其子汝念往拜先生之墓,而先生之墓木拱矣。余既痛九原之不可作,故特为此传,而连书三纸以贻之:第一纸以呈天台,志余喜也。第二纸付汝念、汝思,使告而焚之先生之坟,志余恨也。
第三纸特寄子健于京,志余喜而且恨,恨而又喜也,盖子健推爱兄之心以及我,可谓无所不至矣。故为传,传余意以告先生云。
敬少时多病,贪生无术,藉楚倥兄介绍,得受业于耿天台先生之门。先生虽知余学沉于二氏,然爱余犹子也。继因往来耿宅,得与李卓吾先生游,心切师事之。两先生以论道
--- 22
271焚书
相左,今十余年矣。敬居其间,不能赞一辞,口含黄药,能以气向人乎?唯恨楚倥兄早逝耳。三日前,得楚倥长郎汝念书。汝念以送庄纯夫到九江,专人驰书白下,报喜于余云:“两先生已聚首,语甚欢契。”越三日,则为十二月二十九,余初度辰也。得卓吾先生寄所著《楚倥先生传》,述两先生契合本末且悉。余读之,不觉泪下曰:“两先生大而化矣,乃适以今日至,岂非余更生辰耶,抑楚倥先生复作也!”因手书而梓之。板成,以付汝念及余婿汝思,周思敬跋。
附周友山为僧明玉书法语周思敬
万寿寺僧明玉,事温陵李长者日久矣。长者本为出世故来此,然世人方履人间世,月夜整顿人世事尚无休时,而暇求出世之旨以事出世之人乎?
虽出家儿犹然,何况在家者。
且长者性方行独,身世孤单,生平不爱见俗人,闻俗语,以故身世亦孤。
唯爱读书。
读书每见古忠烈士,辄自感慨流涕,故亦时时喜闻人世忠义事。不但以出世故来见长者,长者方喜之;若或有以真正的实忠义事来告,长者亦无不喜也。是故明玉和尚喜以兴福寺开山第一祖无用事告长者云:“兴福寺,古刹也。无用,方僧也。无用游方来至其寺,悯寺憎之衰残,忿居民之侵害,持竹枪连结果一十七条性命,然后走县自明,诣狱请死。县令怜之,欲为出脱,无用不从,遂即自刎。寺憎感其至性,能以身护法,以死卫众,遂以此僧为开山第一祖。
至今直寺者守其规程,不敢少犯。“长者闻之,欢喜无量,叫明玉而言曰:”尔莫轻易说此僧也。此僧若在家,即真孝子矣,若在国,则真忠臣矣;若在朋友,则真义士矣;若肯学
--- 23
焚书371
道参禅,则真出世丈夫,为天人师佛矣,可轻易也耶!盖天地间只有此一副真骨头耳。不问在世出世,但有此,百事无不成办也。“
明玉之告长者,并长者之语明玉如此。今年春,明玉为兴福寺直岁僧来求法语于余,余因以得问长者之语,遂语明玉曰:“即此是法语矣,又何求乎?苟直岁僧闻此语,则能念祖德也,继继绳绳,山门不坠矣,苟合寺僧闻此语、则毋忘祖功也,岁岁年年,规程一如矣。况因此得闻长者之风,顿明出世大事乎?明玉可即以此语登之于轴,悬之于直寺方丈之室,庶几合寺僧众,云游道侣,过而读焉。或有真正骨头者,急来报我,我将携以见长者,俾长者不至孤单也。”
题关公小像
古称三杰,吾不曰萧何、韩信、张良,而曰刘备、张飞、关公。
古称三友,吾不曰直、谅与多闻,而曰桃源三结义。
呜呼!唯义不朽,故天地同久,况公皈依三宝,于金仙氏为护法伽蓝,万亿斯年,作吾辈导师哉!某也四方行游,敢曰以公为逑。唯其义之,是以仪之,唯其尚之,是以像之。
--- 24
471焚书
三大士像议
观世音像高一尺四寸,文殊橡高一尺二寸,面俱向南,而意思实时时照观世音。独普贤像高一尺二寸,面正向如观世音然,而呋坐磐石则如文殊。
普贤与文殊二大菩萨所坐石崖,比观世音坐,俱稍下三四寸,俱相去一尺九寸。罗汉等像俱高六七寸,有行立起伏不同。观音坐出石崖一尺三寸,文殊普贤坐,出石崖一尺一寸。别有玲珑山石覆罩其顶,俱出崖三尺四寸,直至横断崖遂止。高处直顶穿山穴,石崖自东来,至正中亦遂止。观世音旁有善财执花奉献。崖又稍断,复起一陡崖,转向正中坐,坐文殊师利。又自西斜向东,连生两崖:一崖建塔,一崖坐普贤。即此三坐。上方,迢递逶迤,或隐或现,或续或绝,俱峻险古怪,则罗汉等往来其间。用心如意塑出,用上好颜料装成,即有赏;不则明告佛菩萨,即汝罚也。
时有众僧共见,曰:“崖上菩萨,法身莫太小么?”和尚曰:“只有山藏人,未有人包山。”后菩萨像出,和尚立视良久,教处士曰:“三大士总名菩萨,用处亦各不同。
观音表慈,须面带慈容,有怜悯众生没在苦海之意。文殊表智,凡事以智为先,智最初生,如少男然,面可悦泽丰满,若喜慰无尽者。普贤表行,须有辛勤之色,恰似诸行未能满足其愿。若知此意,则菩萨真身自然出现,可使往来瞻仰者顿发菩提心
--- 25
焚书571
矣。岂不大有功德哉!不但尔也,即汝平生塑像以来,一切欺天诳人之罪,皆得销陨矣。“时有一僧对曰:”也要他先必有求忏悔之心乃可。“和尚呵之曰:”此等腐话,再不须道!“
处士金姓,眇一目,视瞻不甚便,而心实平稳可教。像之面目有些不平整,和尚每见,辄叹以为好,岂非以其人乎,抑所叹在骊黄之外也?众僧实不知故。因和尚归方丈,即指令改正。和尚大叫曰:“叫汝不必改,如何又添改也?”金处士牙颤手摇,即答云:“非某甲意,诸人教戒某也。”林时亦在傍,代启和尚曰:“比如菩萨鼻不对嘴,面不端正,亦可不改正乎?”和尚欣然笑曰:“尔等怎解此个道理,尔试定睛一看:当时未改动时,何等神气,何等精采。但有神则自活动,便是善像佛菩萨者矣,何必添补令好看也。好看是形,世间庸俗人也。
活动是神,出世间菩萨乘也。
好看者,致饰于外,务以悦人,今之假名道学是也。活动者,真意实心,自能照物,非可以肉眼取也。“
适居士杨定见携宝石至,和尚呼侍者取水净洗,因置一茎草于净几之上,取石吸草,以辨真不。盖必真,乃可以安佛菩萨面顶肉髻也。乃石竟不吸草。和尚乃觉曰:“宝石不吸腐草,磁石不引曲针,自古记之矣。快取一茎新草来投之!”
一投即吸。和尚喜甚,曰:“石果真矣!此非我喜真也,佛是一团真者,故世有真人,然后知有真佛;有真佛,故自然爱此真人也。唯真识真,唯真逼真,唯真念真,宜哉!然则不但佛爱此真石,我亦爱此真石也。不但我爱此真石,即此一粒真石,亦惓惓欲人知其为真,而不欲人以腐草诬之以为不真也。使此真石遇腐人投腐草,不知其性,则此石虽真,毕
--- 26
671焚书
竟死于腐人之手决矣。“
佛像菩萨坯胎已就,处土长跪合掌而言曰:“请和尚看安五脏!”和尚笑曰:“且住!我且问尔,尔曾留有后门不?若无门,即有腹脏,屎从何出?所以你们愚顽,未达古人立像之意。古人立像,以众生心散乱,欲使之睹佛皈依耳。佛之心肝五脏,非佛罔知,岂是尔等做得出也!
且夫世之塑神者,必安五脏,穿七孔,何也?为求其灵而应也,庶几祈福得福,祈免祸得免祸也。此世人塑神事神之本意也。若我与诸佛菩萨则不然。若我以诸佛菩萨为心,则吾心灵,众僧若以诸佛菩萨为心,则众僧心灵。借佛菩萨像以时时考验自己心灵不灵而已。灵则生,不灵则死。是佛菩萨之腹脏常在吾也。“处士又曰:”某日开光,须用活鸡一只刺血点目睛,和尚曰:“我这里佛自解放光,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、魑魅僧巧立名色,诳人钱财也。
尔且去用心妆出,令一切人见之无不生渴仰心,顿舍深重恩爱苦海,立地欲求安乐解脱、大光明彼岸,即尔塑事毕矣,我愿亦毕矣。无多言!再无多言!“故至今未安五脏,未开光。然虽未开光,而佛光重重照耀,众僧见之,无不渴仰。
至五月五日,和尚闲步廊下,见庄严诸佛菩萨及韦驮尊者像,叹曰:“只这一块泥巴,塑佛成佛,塑菩萨成菩萨,塑尊者成尊者,欲威则威,欲慈则慈,种种变化成就俱可。孰知人为万物之灵,反不如一泥巴土块乎!任尔千言万语,千劝万谕,非聋即哑,不听之矣。
果然哉,人之不如一土木也!“
怀林时侍和尚,请曰:“和尚以人为止,人闻之必怒;以土比人,人闻之必以为太过。今乃反以人为不如土木,则其以和
--- 27
焚书771
尚为胡说乱道,又当何如也?然其实,真不如也,非太过之论也。
记得和尚曾叹人之不如狗矣,谓狗终身不肯背主人也。
又读孙坚《义马传》、曾叹人之不如马矣,以马犹知报恩,而人则反面无情,不可信也。今又谓人更土木之不如,则凡有情之禽兽,无情之上木,皆在人上者,然则天亦何故而生人乎?“
“噫!此非尔所知也。人之下者,禽兽土木不若,固也;人之上者,且将咸若禽兽,生长草木,又岂禽兽草木可得同乎?我为下下人说,不为上上人说。”林复请曰:“上下亦何常之有?记得六祖大师有云:‘下下人有上上智’,有上智则虽下亦上,‘上上人有没意智’,没意智,则虽上亦下。上下之位,固无定也。”“噫!以此观之,人决不可以不慎矣。一不慎即至此极,顿使上下易位。我与子从今日始,可不时时警惕乎!”沙弥怀林记。
代深有告文时深有游方在外
龙潭湖芝佛院奉佛弟子深有,谨以是年月日,礼拜梁皇经忏以祈赦过宥愆事。念本院诸僧虽居山林旷野,而将就度日,不免懒散苟延,心虽不敢以遂非,性或偏护而祗悔。夫出家修行者,必日乾而夕惕,庶檀越修供者,俱履福而有功。
早夜恩惟,实成虚度。纵此心凛凛,不敢有犯;而众念纷纷,能无罔知。但一毫放过,即罪同丘山;况万端起灭,便祸在旦夕乎?深有等为此率其徒若孙,敬告慈严。慈以悯众生之
--- 28
871焚书
愚,愿弃小过而不录;严以待后日之谴,姑准自改而停威。
则万历二十一年十月以前,已蒙湔刷;而从今二十一年十月以后,不敢有违矣。
又告
切以诵经者,所以明心见性,礼忏者,所以革旧鼎新。
此僧家遵行久矣。皆以岁之冬十月十五日始,以次年春正月十五日终。自有芝佛院以来,龙潭僧到今,不知凡几诵而凡几忏矣,而心地竟不明,罪过竟不免,何哉?今卓吾和尚为塔屋于兹院之山。以为他年归成之所,又欲安期动众,礼忏诵经。以为非痛加仟悔,则诵念为虚文;非专精念诵,则礼忏为徒说。故此两事僧所兼修,则此会期僧家常事也。若以两者目为希奇,则是常仪翻成旷典,如何可责以寡过省愆之道,望以明心见性之理乎?谓宜于每岁十月,通以为常。否则每一期会,必先起念;先起念已,然后举事;既举事已,然后募化,既募化已,然后成就。如此艰辛,谓之旷典,不亦宜乎!从今以后,不如先期募化有缘菩萨,随其多寡,以为资粮。但得二时无饥,即可百日聚首。于是有僧常觉,慨然任之。不辞酷烈之暑,时游有道之门;不惮跋涉之勤,日履上圣之室。升合不问,随其愿力,无不顿发菩提妙心;担荷而来,因其斋粮,可使随获菩提妙果。诵经者明心,而施主以安坐自收善报;礼佛者仟罪,而施主以粒米遂广福田。不唯
--- 29
焚书971
众僧不致虚度,虽众施主亦免唐捐。
常觉之功,不既溥乎!
但如此岁岁年年,则众僧有福,施主有福,常觉亦有福。恐以我为妄语,故告佛使明知之。
礼诵药师告文
余两年来,病苦甚多,通计人生大数,如我之年,已是死期。既是死期,便与以死,乃为正理,如何不赐我死,反赐我病乎?夫所以赐之病苦者,谓其数未至死,尚欲留之在世,故假病以苦之,使之不得过于自在快活也。若我则该死之人:寿至古稀,一可死也;无益于世,二可死也;凡人在世,或有未了业缘,如我则绝无可了,三可死也。有此三可死,乃不即我死,而更苦我病,何也?闻东方有药师琉璃光王佛发大弘愿,救拔病苦众生,使之疾病涅槃。卓吾和尚于是普告大众,趁此一百二十日期会,讽经拜忏道场,就此十月十五日起,先讽《药师经》一部四十九卷,为我祈求免病。
想佛愿弘深,决不虚妄也。夫以佛愿力而我不求,是我罪也。
求佛而佛不理,是不慈也;求佛而佛或未必知,是不聪也:非佛也。吾知其决无是事也。愿大众为我诚心念诵,每月以朔望日念此经,共九朔望,念经九部。呜呼!诵经至九部,不可谓不多矣;大众之殷勤,不可谓不虔矣。
如是而不应焉,未之有也。但可死,不可病。苦口丁宁、至三再三,愿佛听之!
--- 30
081焚书
移住上院边厦告文
龙湖芝佛院佛殿之后,因山盖屋,以为卓吾藏骨之室。
盖是屋时,卓吾和尚往湖广会城,居士杨定见及常住僧常中、常通等告神为之。逮和尚归,又告神添盖两厢,及前廊边两厦。
草草成屋,可居矣,和尚但念力出众人,成此大屋,宴然居之,不特心神不安,面貌且有厚颜也。屋成,遂题扁悬其额曰:“阿弥陀佛殿”。中塑西方接引佛一尊,高一丈二尺,以为院僧三时念佛、瞻像皈依之地。南向厢房三间,塑起普陀悬崖,坐观世音菩萨于崖石波涛之上,以显急苦难大慈悲之力,使众僧有所依怙,不生怖畏。前廊五间,中间塑韦驮尊者金像一区,连座高九尺,专赖其拥护僧众,使精勤者获利益,怠昏者用一杵,故扁其额曰“护法尊者之殿”,而观音则直书“南无观世音菩萨”七字而已。
殿之东西,供养达磨、伽蓝二像。门楼北上,其神在上,南向则为执金刚神,专听护法尊者主使。有此种种慈悲威严佛菩萨真容,则和尚借佛背后半间丈室以藏骨,心亦安矣。今尚未塑佛,未敢入居正室,且亦未敢谢土。何也?土木之功未得止,则动土之事尚有劳也。但欲择日入居边厦,不得不告。
--- 31
焚书181
礼诵药师经毕告文
和尚为幸免病喘,结经谢佛事。念今日是正月十五之望日,九朔望至今日是为已足,九部经于今日是为已完。诵经方至两部,我喘病即减九分;再诵未及四部,我忍口便能斋素。斋素既久,喘病愈痊;喘病既痊,斋素益喜。此非佛力,我安能然?虽讽经众僧虔恪无比,实药王菩萨怜悯重深,和尚不胜礼谢祷告之至。和尚再告:有小僧常通见药师如来即愈我疾,亦便发心,随坛接讽,祈疮口之速合。乃肃躬而致虔,以此月十六之朝,请大众讽经一部。呜呼!佛乃三界之大父,岂以僧无可取而遂弃之;况我实诸佛之的嗣,又岂忍不以我故而不理也!念此僧虽非克肖,在僧中亦无大愆。钟磐齐臻,鼓钵动响。
经声昭彻,佛力随施。
两年未愈之疮,药王一旦加被,何幸如之。为此代恳,不胜瞻依!
代常通病僧告文
龙湖僧常通,为因病疮苦恼,礼拜水忏,祈佛慈悲事。
重念常通自从出家,即依三宝。叵耐两年以来,痰瘤作祟,疮疼久缠,医药徒施,岁月靡效。咸谓必有冤业,恐非肉眼能
--- 32
281焚书
医;倘求一时解除,须对法王忏悔。第顾微未,何缘上达于彼苍,纵出至诚,未必降临于下地。历观前劫,想不能如悟达师之戒律精勤,重重十世以为高僧;俯念微驱,又不如歌利王之割截身体,节节支解而无嗔恨,举足下足,罔非愆尤;日增月增,无可比喻。因忍痛以追思,或明知而故犯。彼已往其奈之何,恐将来当堕无间,所赖众弟兄等:同心一意,顿兴灸艾分痛之真情;因病生怜,遂起借花献佛之妄念。以是吉日,礼拜忏文。仗诸佛为证明,一忏更不再忏;对大众而发誓,此身即非旧身。若已灭罪而更生,何异禽兽;倘再悔罪而复忏,甘受诛夷。伏愿大慈大悲,曲加湔刷;大雄大力,直为洗除。法水暗消,疮口自合。此盖佛菩萨悯念保持之恩,与众弟兄殷勤礼拜之致也。
安期告众文
一常住中所有事务,皆是道场;所作不苟,尽属修行。
唯愚人不信,不肖者苟且,须赖师长教督之耳。今师不知教督,其徒又不畏慎,则所有事务令谁为之?
必至于废弛荒散而已。
尚赖一二徒子徒孙之贤者自相协力,故龙湖僧院得以维持到今。然中间不无偷情成性,必待呼唤而后作者;或恃顽不理,虽呼唤之而亦不为者。
未免有三等僧众在内,则虽欲不荒散,终不可得矣。夫此间僧众约有四十余人,各人又受徒子,徒子又收徒孙,日益月增,渐久遂成大丛林,而皆相看不肯作
--- 33
焚书381
务,则虽有一二贤者,其奈之何!
况今正当一百二十日长期,大众云集,十方檀越,四海龙象,共来瞻礼者乎?
为此,将本院僧众分为二等,开列于后,庶勤惰昭然,务化惰为勤,以成善事。报施主之德,助师长之化,结将来之果,咸在于兹矣。勤者,龙象也。懒者,无志也。若安坐而食十方之食,虽呼唤亦不作者,无耻也,皆赖贤师长委曲劝诱之。故有师长则责师长,若师长亦无之奈何,则责韦驮尊者。尊者轻则一杵,重则三杵毕矣,尊者勿谓我太严也。唯佛至细至严,所以谓之大慈大悲。故经曰《楞严》,又曰《华严》。严者所以成悲也,尔韦驮又不可不知也。勿太酸涩,佛法不是腐烂之物。第一等勤行僧有八。此八众,余所亲见者,其常川作务,不避寒暑劳苦极矣,第二等躲懒僧众三名,第三等奸顽僧众一名。此二等三等之众,据我目见如此耳。若懒而能勤,顽而能顺,即为贤僧矣。但常住徒有人食饭,无人作务,且人数虽多,皆非是作重务之人,则此十余众者,可不加勤哉!努力向前,毋受尊者之杵可也。
告土地文
自庚寅动工以来,无日不动尔土,无岁不劳尔神。唯尔有神,凡百有相,遂使群工竭力,众僧尽心,以致佛殿告成,塔屋亦就。同令趺坐直上,则西方阿弥陀佛一躯也,金碧辉煌,宛有大人贵相矣。
瞻仰而来者能无顿兴念佛念法之心乎?
--- 34
481焚书
卓立在前,则护法韦驮尊者威容也,金甲耀光,已手降魔宝杵矣。专修净业者能无更坚不懈不退之志乎?又况观音、势至咸唱导于吾前,更有文殊、普贤同启迪于吾后。悬崖千丈,友罗汉直抵上方;少室无余,面达磨犹在东壁。
谁无缓急,大士即是救苦天尊;孰识平生,云长尤是护法伽蓝。黑海有门,唯法无门,现普陀于眼底;上天有路,唯道无路,睹灵山在目中。十界同虚,判念便分龙虎;六总寂静,一棒打杀猢狲。
从兹继继绳绳,咸愿师师济济。务同一念,莫有二心。则卓吾之庐,即是极乐净土;龙湖上院,遍是华严道场矣。此虽仗佛之赐,实亦尔相之能。
故特塑尔之神,使与司命并列。
虔恭致斋,不酒不肉;殷勤设素,匪荤匪腥。唯茶果是陈,只蔬饭以供。名香必爇,愿与司命齐意;好花用献,当听韦驮指麾。有恶则书,见过速录。细微毕举,毋曰我供汝也而有阿私;小大同登,毋曰众汝敬也而有偏党。幽明协赞,人神同钦。则尔土有力,帝将加升,长守此湖,永相依附矣。
告佛约束偈
龙湖芝佛上院,从新创立道场,上殿阿弥陀佛,下殿韦驮尊者。特地接引众生,不是等闲作伴。观音文殊普贤,悲智行愿交参。从今皈依得地,皆赖信女善男。韦驮尊者何为?
宝杵当头立断。毫发分明可畏,尤勿容易等闲!为此与众约束,不紧不严不慢。四时不须起蚤,黎明报钟方好。清早
--- 35
焚书581
《金刚》一卷,春夏秋冬一样。
二鼓念佛一千,冬春二时为然。
休夏依时自恣,不是仿古模贤。但记诵经念佛,紧闭门户莫忽!恐若闲人杂沓,致使诵念闲歇。早晨报钟甫毕,便入诸殿上香。上香必须鸣磐,磐动知是行香。失磐定是失香,面佛罚跪半晌,大众闻钟齐起,急忙整顿衣裳。嗽洗诸事各讫,沙弥如前撞钟。首众即便领众,以次合掌致恭。前后不得参差,先行拜礼韦驮,然后观音上殿,虔恭礼拜一遍。上殿铺设经卷,高声跪诵《金刚》。诵罢斋毕何为?依旧讽读《法华》。每岁三冬无事,日日《华严》一卷。不许安期抄化,扰害菩萨善良。但得二时粥饭,便当吃紧思量。如果粥饮不继,沿门持钵可也。但知听其自至,便知为僧便宜。为僧不须富贵,富贵不须为僧。为僧为己生死,人死于己何与!何必哀死吊丧,替人庆生喜旺,无故遨游街市,及自上门上户。不许赴请诵经,不许包揽经诵。不许讽诵《玉经》。公夺道人衣钵。不许私习应付,侵占万寿僧饭。不许放债生利,不许买贱卖贵。一切富贵心肠,尽付龙湖流水。须知回头无多,纵使忍饥不久。不闻衣禄分定,非人智力能求。何况一身一口,何必过计私忧!自谓是佛弟子,却学市井下流,自谓禅僧无比,独坐高贵上头。犹然蝇营狗苟,无人替代尔羞。我劝诸人莫错,快急念佛修福。但移此心念佛,便是清凉极乐。
--- 36
681焚书
二十分识
有二十分见识,便能成就得十分才,盖有此见识,则虽只有五六分才料,便成十分矣。有二十分见识,便能使发得十分胆,盖识见既大,虽只有四五分胆,亦成十分去矣。是才与胆皆因识见而后充者也。空有其才而无其胆,则有所怯而不敢;空有其胆而无其才,则不过冥行妄作之人耳。盖才胆实由识而济,故天下唯识为难。有其识,则虽四五分才与胆,皆可建立而成事也。然天下又有因才而生胆者,有因胆而发才者,又未可以一概也。然则识也、才也、胆也,非但学道为然,举凡出世处世,治国治家,以至于平治天下,总不能舍此矣,故曰“智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”。智即识,仁即才,勇即胆。蜀之谯周,以识胜者也。姜伯约以胆胜,而无识,故事不成而身死;费祎以才胜而识次之,故事亦未成而身死,此可以观英杰作用之大略矣。三者俱全,学道则有三教大圣人在,经世则有吕尚、管夷吾、张子房在。
空山岑寂,长夜无声,偶论及此,亦一快也。怀林在旁,起而问曰:“和尚于此三者何缺?”余谓我有五分胆,三分才,二十分识,故处世仅仅得免于祸。若在参禅学道之辈,我有二十分胆,十分才,五分识,不敢比于释迦老子明矣。若出词为经,落笔惊人,我有二十分识,二十分才,二十分胆。呜呼!
足矣,我安得不快乐!
虽无可语者,而林能以是为问,亦
--- 37
焚书781
是空谷足音也,安得而不快也!
因记往事
向在黄安时,吴少虞大头巾曾戏余曰:“公可识林道乾否?”盖道乾居闽、广之间,故凡戏闽人者,必曰林道乾云。
余谓尔此言是骂我耶,是赞我耶?
若说是赞,则彼为巨盗,我为清官,我知尔这大头巾决不会如此称赞人矣。
若说是骂,则余是何人,敢望道乾之万一乎?
夫道乾横行海上,三十余年矣。自浙江、南直隶以及广东、福建数省近海之处,皆号称财赋之产,人物隩区者,连年遭其荼毒,攻城陷邑,杀戮官吏,朗廷为之旰食。除正刑、都总统诸文武大吏外,其发遣囚系,逮至道路而死者,又不知其几也,而林道乾固横行自若也。今幸圣明在上,刑罚得中,倭夷远遁,民人安枕,然林道乾犹然无恙如故矣。称王称霸,众愿归之,不肯背离。
其才识过人,胆气压乎群类,不言可知也。设使以林道乾当郡守二千石之任,则虽海上再出一林道乾,亦决不敢肆。设以李卓老权替海上之林道乾,吾知此为郡守林道乾者,可不数日而即擒杀李卓老,不用损一兵费一矢为也。又使卓老为郡守时,正当林道乾横行无当之日,国家能保卓老决能以计诛擒林道乾,以扫清海上数十年之通寇乎?此皆事之可见者,何可不自量也?
嗟乎!平居无事,只解打恭作揖,终日匡坐,同于泥塑,
--- 38
81焚书
以为杂念不起,便是真实大圣大贤人矣。其稍学奸诈者,又搀入良知讲席,以阴博高官,一旦有警,则面面相觑,绝无人色,甚至互相推委,以为能明哲。
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,故临时无人可用,又弃置此等辈有才有胆有识之者而不录,又从而弥缝禁锢之,以为必乱天下,则虽欲不作贼,其势自不可尔。设国家能用之为郡守令尹,又何止足当胜兵三十万人已耶!又设用之为虎臣武将,则阃外之事可得专之,朝廷自然无四顾之忧矣。唯举世颠倒,故使豪杰抱不平之恨,英雄怀罔措之戚,直驱之使为盗也。余方以为痛恨,而大头巾乃以为戏;余方以为惭愧,而大头巾乃以为讥:天下何时太平乎?故因论及才识胆,遂复记忆前十余年之语。吁!必如林道乾,乃可谓有二十分才,二十分胆者也。
某曰:“如此则林道乾无识乎?无识安能运才胆而决胜也?”夫古之有见识者,世不我知,时不我容,故或隐身于陶钓,或混迹于屠沽,不则深山旷野,绝人逃世而已,安肯以身试不测之渊也?纵多能足以集事,然惊怕亦不少矣。吾调当此时,正好学出世法,直与诸佛诸祖同游戏也。虽然,彼亦直以是为戏焉耳。以彼识见,视世间一切太头巾人,举无足以当于怀者,盖逆料其必不能如我何也,则谓之日二十分识亦可也。
--- 39
焚书981
四海
丘文庄谓自南越入中国始确南海,而西海竟不知所在。
余谓《禹贡》言“声教讫于四海”者,亦只是据见在经历统理之地而纪其四至耳。所云四海,即四方也。故又曰“四方风动”,则可见矣,岂真有东西南北之海,如今南越之海的然可睹者哉!
今据见在四方论之:四川,天下之正西也,云南则天下之西南,陕西则天下之西北。一正西,一西北,一西南,皆不见有海也。
由陕西而山西,据大势则山西似直正北之域矣,而正北亦无海也,唯今蓟、辽邻山东,始有海。从此则山东为东方之海,山东抵淮、扬、苏、松以至钱塘、宁、绍等处,始为正东之海。东瓯至福建,则古闽越地也,稍可称东南海矣。
广东即南越地,今其治为南海郡,尽以为正南之海矣,不知闽、广壤接,亦仅可谓之东南海耳。由此观之,正西元海也,正北无海也,正南无海也,西北、西南以至东北皆无海,则仅仅正东与东南角一带海耳,又岂但不知西海所在耶!
且今天下之水皆从西出,西水莫大于江、汉。
江有四:有从岷来者,有从沱来者,有从黑、白二水来者。汉有二:有从皤冢来者,有从西和徼外来者。此皆川中之水,今之所指以谓正西是也。水又莫大于黄河,黄河经过昆仑。昆仑乃西蕃地,是亦西也。虽云南之地,今皆指以为西南,然云南之
--- 40
091焚书
水尽流从川中出,则其地高于川中可知矣。
高者水之所泻,流之所始,而东西一海咸受之,则海决在下流之处,云南、四川、山、陕等去海甚远,皆可知也。云南、川、陕之外,其地更高,又可知也。不然,何以不顺流而西,往彼西海,而乃迢递逶迤尽向东南行耶?则知以四川为正西者,亦就四方之势概言之耳。今云南三宣府之外,有过洋阔机大布,道自海上来者,此布我闽中常得之,则云南旋绕而东,又与福建同海。则云南只可谓之东南,而不得谓之西南,又可知矣。
吾以是观之,正南之地尚未载之舆图,况西南耶?故余谓据今人所历之地势而论之,尚少正南与西南、正西与西北、正北与北东诸处者,以不见有海故卜之也。以天下三大水皆从川中出卜之,而知其难以复寻西海于今之世也。西海既不可寻,则又何名何从而祀海也?然则丘文庄欲祀北海于京之东北,杨升庵欲祀西海于滇之西南,皆无义矣,其谁享之?
呜呼!观于四海之说,而后知世人之所见者小也,况四海之外哉!
八物
尝谓君子无怨,唯小人有之;君子有德必报德,而小人无之。夫君子非无怨也,不报怨也;非不报怨也,以直报怨也。苟其人可恶而可去,则报之以可恶可去之道焉;苟其人可好而可用,则报之以可好可用之道焉。其恶而去之也,好
--- 41
焚书191
而用之也,直也,合天下之公是也。其或天下不知恶而去之、好而用之也,而君子亦必去之、必用之,是亦直也,合天下之公理也。夫是之谓“以直”。既谓之直,则虽无怨于我者,亦必如是报之矣,则虽谓圣人未尝报怨焉亦可也。若曰“以德报怨”,则有心矣,作伪矣,圣人不为也。至于人之有德于我者,则志在必报,虽以圣人为有心,为私厚,不计矣。何也?
圣人义重者也。
义重故可以托孤,而况托知己之孤乎?
义重故可以寄命,而况寄有德之命乎?故曰“以德报德”。唯其人有必报之德,此世道所以攸赖,国家所以有托,纲常所以不坠,人伦所以不灭也。若小人非不报德也,可报则报,不可报则亦已而勿报,顾他日所值何如耳。苟祸患及身,则百计推托,逃避无影矣,虽有德,将安知乎?
唯有报怨一念,则终始不替。
然苟势盛于我,财多于我,我又可藉之以行立,则怨反为德,又其常也。盖十百千万咸如斯也。此君子小人界限之所以判也。
故观君子小人者,唯观其报怨报德之间而已。
故余尝以此定古今君子小人,而时时对人言之不省也。除此之外,君子小人有何分别乎?吾见在小人者更为伶俐而可用也。
或曰:“先生既如此说矣,何先生之待小人也过严,而恶恶执怨也反过甚乎?”余曰:“不然,我之恶恶虽严,然非实察其心术之微,则不敢有恶也。纵已恶其人,苟其人或又出半言之善焉,或又有片行之当焉,则我之旧怨尽除,而亲爱又随之矣。若其人果贤,则初未尝不称道其贤,而欲其亟用之也。
何也?
天之生才实难,故我心唯恐其才之不得用也,易敢怨也?是以人虽怨我,而欲害我报我者终少,则以我心之
--- 42
291焚书
直故也。“
或曰:“先生之爱才诚然矣,然其始也取人太广,爱人太骤,其既也弃人太急,而终之收录入也亦太狭。曷不论定而后赏,勿以始广而终狭乎?”吁!不然也。夫人实难知,故吾不敢以其疑似而遂忽之,是故则见以为广,而真才难得,故吾又不敢以疑似而遂信之,是故则见以为狭耳。若其人眼即得,无复疑似,则终身不忒,(始)
(如)丘长孺、周友山、梅衡湘者,固一见而遂定终身之交,不待再试也。
如杨定见,如刘近城,非至今相随不舍,吾犹未敢信也。直至今日患难如一,利害如一,毁谤如一,然后知其终不肯畔我以去。夫如是,则余之广取也固宜。设余不广取,今日又安得有此二士乎?
夫近城笃实人也,自不容以有二心;杨定见有气人也,故眼中亦常常不可一世之士。夫此二人,皆麻城人也。友山麻城人,而麻城人不知之也。衡湘麻城人,而麻城人不知之也。
若丘长孺之在麻城,则麻城诸俗恶辈直视之为败家之子矣。
吾谓周友山则世之所称布帛菽粟是也,其不知也宜也。梅衡湘则古今所称伯乐之千里马,王武子之八百骏是也,其不知也亦宜也。若丘长孺虽无益于世,然不可不谓之麒麟凤凰、瑞兰芝草也。据长孺之为人,非但父母兄弟靠不得,虽至痛之妻儿亦靠他不得也。非但妻儿靠不得,虽自己之身亦终靠他不得。其为无用极矣。然其人固上帝之所笃生,未易材者也。
观其不可得而亲疏敬慢也,是岂寻常等伦可比耶!故余每以麟凤芝兰拟之,非过也。
若杨定见二子者,譬则楼台殿阁,未易动摇,有足贵者。且高明之家,吉人之都,是非好恶,又自明白。
--- 43
焚书391
或曰:“公之知梅衡湘似矣,然人之所以下知者,以其权智太审也。夫人而专任权智,则可以生人,亦可以杀人,如江淮河海之水然矣。”余谓衡湘虽大样,然心实细谨,非曹孟德等比也。必如曹孟德等,方可称之为江淮河海之水,如之何而遂遽以誉衡湘也哉!呜呼!此数公者,我固知之,而数公固各不相知也。非有日月星辰洞然皎然,如郭林宗、许于将、司马德操者出,安能兼收而并用之耶?
或曰:“如先生言,必如此数者,然后可以用于世耶?”
曰:“不然也。此其可大用者也,最难得者也,未易多有者也。子但见麻城一时有此数人,便以为易易矣,不知我费了多少心力方得此数人乎?若其他则在在皆有,时时可用,自不待费力以求之矣。犹之鸟兽草木之生,周遍大地,任人选取也。”
余既与诸侍者夜谈至此,次日偶读升庵《风赋》,遂感而论之曰:“《书》称麟凤,称其出类也。夫麟凤之希奇,实出鸟兽之类,亦犹芝草之秀异,实出草木之类也。虽曰希奇秀异,然亦何益于人世哉!意者天地之间,本自有一种无益于世而可贵者,如世之所称古董是耶!今观古董之为物,于世何益也?夫圣贤之生,小大不同,未有无益于世者。苟有益,则虽服箱之牛,司晨之鸡,以至一草一木,皆可珍也。”故曰《凤赋》而推广之,列为八物,而鸟兽草木与焉。吁!八物具而古今人物尽于是矣。八物伊何?
日鸟兽草木,曰楼台殿阁,日芝草瑞兰,曰杉松栝柏,曰布帛菽粟,日千里八百,曰江淮河海,日日月星晨。
夫鸟兽草木之类伙矣,然无有一羽毛一草木而不堪人世之用者。既已堪用矣,则随所取择,总无弃物也。是一物也。
--- 44
491焚书
夫宫寺楼阁,山舍茅庐,基址一也,而高低异;本植一也,而小大异,届处一也,而广狭异。
同是乡人而乡不如,则以宫室业产之良矣。譬之于鸟则宾鸿,于兽则猎犬,于草则国老,于木则从绳。
同于鸟兽草木,而又不同于鸟兽草木,则以其为鸟兽草木本类之独著耳。是一物也。
夫芝草非常,瑞兰馨香,小人所弃,君子所喜,设于世无君子亦已。
譬之玩物,过目则已,何取于温?
譬之好音,过耳则已,何取于饱?
然虽无取于温饱,而不可不谓之希奇也。
是一物也。
夫青松翠柏,在在常有,经历岁时,栋粱遂就。噫!安可以其常有而忽之!
与果木斗春,则花不如,与果木斗秋,则实不如。吁!安可以其不如而易之!世有清节之士,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,如世之万年青草,何其滔滔也。吁!
又安可以其滔滔而拟之!此海刚峰之徒也。是亦一物也。
夫智者好奇,以布帛菽粟为不足珍,贤者好异,以布帛菽粟为无异于人。唯大智大贤反是,故以其易饱易暖者自过吾之身,又以其同饱同暖者同过人之日。
所谓易简而得理,无为而成化,非若人之徒欤?真若人之徒也。是亦一物也。
夫马牛麟凤,俗眼视之,相去故甚远也。
然千里之驹,一日而致;八百之牛,一日而程。麟乎凤乎,虽至奇且异,亦奚以异为也?士之任重致远者,大率类此。而世无伯乐,祗谓之马牛而不知其能千里也,真可慨也!是又一物也。
夫能生人又能杀人,能贫人又能富人,江淮河海是也。
利者十五,而害者亦十五。利害相半,而趋者不倦。今世用人者知其害不察其利,是欲堙塞天下之江河而不用之也。宋王
--- 45
焚书591
介甫欲决梁山泊以为良田,而思无置水之处。刘贡父大声叫曰:“再凿一梁山泊则可置此水矣!”然则今日江淮河海之士,既以有害而不用矣,将安所置之哉?是亦一物也,今未见其人也。
夫智如日月,皎若辰星,照见大地,物物赋成。布帛菽粟者,决不责以霜杉雪柏之操;八百千里者,决不索以异香奇卉之呈。名川巨浸,时或泛滥崩冲;长江大河,实藉其舟揖榆灌。高楼凉殿,巍然焕然,谁不欲也,独不有鸟兽鱼鳖与之咸若,山川草木亦令多识乎?器使之下,可使无不获之夫。则知日月星辰的然兼照,真可贵矣。此一物者,实用八物,要当以此物为最也。今亦未见其人也。
呜呼!
此八物汤也,以为药则气血兼补,皆有益于身;以救世则百工效用,皆有益于治。用人者其尚知此八物哉!毋曰:“彼有怨于我也,彼无德于我也。虽有千金不传之秘,长生不老之方,吾只知娼嫉以恶之,而唯恐其胜己也已。”吁!
观于八物之说,而后知世之用人者狭也,况加以娼嫉之人欤!
五死篇
人有五死,唯是程婴、公孙杵臼之死,纪信、奕布之死,聂政之死,屈平之死,乃为天下第一等好死。其次临阵而死,其次不屈而死。临阵而死勇也,未免有不量敌之进,同乎季路。不屈而死义也,未免有制于人之恨,同乎睢阳。虽曰次
--- 46
691焚书
之,其实亦皆烈丈夫之死也,非凡流也。又其次则为尽忠被谗而死,如楚之伍子胥,汉之晁错是矣。是为不知其君,其名曰不智。又其次则为功成名遂而死,如秦之商君、楚之吴起、越之大夫种是矣。是为不知止足,其名亦曰不智。虽又次于前两者,然既忠于君矣,虽死有荣也;既成天下之大功矣,立万世之荣名矣,虽死何伤乎?故智者欲审处死,不可不选择于五者之间也。纵有优劣,均为善死。
若夫卧病房榻之间,徘徊妻孥之侧,滔滔者天下皆是也。
此庸夫俗子之所习惯,非死所矣,岂丈夫之所甘死乎?
虽然,犹胜于临终扶病歌诗,杖策辞别,自以为不怖死,无顾恋者。
盖在世俗观之,未免夸之为美谈,呼之为考终。然其好名说谎,反不如庸夫俗子之为顺受其正,自然而死也。等死于牖下耳,何以见其节,又何以见其烈,而徒务此虚声为耶!
丈夫之生,原非无故而生,则其死也又岂容无故而死乎?
其生也有由,则其死也必有所为,未有岑岑寂寂,卧病床褥间,扶柩推辇,埋于北邙之下,然后为得所死矣。苍梧殡虞,会稽尸夏,圣帝明王亦必由之,何况人士欤!第余老矣,欲如以前五者,又不可得矣。夫如此而死,既已不可得,如彼而死又非英雄汉子之所为,然则将何以死乎?计唯有做些小买卖耳。大买卖如公孙杵臼、聂政者,既不见买主来到,则岂可徒死而死于床褥之间乎?且我已离乡井,捐童仆,直来求买主于此矣,此间既无知己,无知已又何死也?大买卖我知其做不成也,英雄汉子,无所泄怒,既无知已可死,吾将死于不知己者以泄怒也。谨书此以告诸貌称相知者,闻死来视我,切勿收我尸!是嘱。
--- 47
焚书791
伤逝
生之必有死也,犹昼之必有夜也一死之不可复生,犹逝之不可复返也。人莫不欲生,然卒不能使之久生;人莫不伤逝,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。既不能使之久生,则生可以不欲矣。既不能使之勿逝,则逝可以无伤矣。故吾直谓死不必伤,唯有生乃可伤耳。勿伤逝,愿伤生也!
戒众僧
佛说波罗蜜。波罗蜜有六,而持戒其一也。佛说戒、定、慧。戒、定、慧有三,而戒行其先也。戒之一字,诚未易言。
戒生定,定生慧。慧复生戒,非慧离戒,慧出于戒,非慧灭戒。然则定、慧者成佛之因,戒者又定、慧之因。我释迦老子未成佛之先,前后苦行一十二年,其戒也如此,汝大众所知也。我释迦老子既成佛之后,前后说法四十九年,其戒也如此,亦汝大众所知也。若谓佛是戒空,戒是佛缚,既已得道成佛,不妨毁冲破戒,则含糊舍,归王宫,有何不可,而仍衣破袖,重持钵,何为者哉?须知父母乳哺之恩难报,必须精进以报之。所谓一子成道,九族生天,非妄言也。十方
--- 48
891焚书
颗粒之施难消,必须精进以消之,所谓披毛戴角,酬还信施,岂诳语耶!
然则戒之一字,众妙之门,破戒一言,众祸之本。戒之一字,如临三军,须臾不戒,丧败而奔;戒之一字,如履深谷,须臾不戒,失足而殒。故知三千威仪,重于山岳;八万细行,密如牛毛。非是多事强为,于法不得不尔故也。毋曰“莫予觏也”,便可闲居而纵恣。一时不戒,人便已知,正目而视者,非但一目十目,盖千亿目共视之矣。毋曰“莫予指也”,便可掩耳而偷铃。一念不戒,鬼将诛之,旁观而嗔者,非但一手十手,盖千亿手共指之矣。
严而又严,戒之又戒。自今以往,作如是观:坐受斋供,如吞热铁之丸,若不胆颤心寒,与犬豕其何异!
行觅戒珠,如入清凉之阁,若复魂飞魄散,等乞丐以何殊!如此用心,始称衲子。如水行舟,风浪便覆;如车行地,敬斜即败。风浪谁作?覆没自当。欹斜谁为?颠仆自受。凡我大众,其慎之哉!除年长久参者无容赘示,间有新到比丘未知惭愧,不得不更与申明之耳。凡此大众,幸各策厉,庶称芝佛道场;猛著精神,共成龙谭胜会可矣。
六度解
我所喜者学道之人,汝肯向道,吾又何说?
道从六度入。
六度之中,持戒禅定其一也。
戒如田地,有田地方有根基,可
--- 49
焚书991
以为屋种田。然须忍辱。忍辱者,谦下以自持,虚心以受善,不敢以贡高为也。如有田地,须时时浇粪灌水,方得有秋之获。
不然,虽有田地何益?
精进则进此持戒忍辱两者而已。
此两者日进不已,则自然得入禅定真法门矣,既禅定,不愁不生智慧而得解脱也。故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真禅定之本,而禅定又为智慧解脱之本。六者始终不舍,如济渡然,故曰六度。此六度也,总以解脱为究竟,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禅定,而后解脱可得。及其得解脱也,又岂离此持戒忍辱而别有解脱哉!依旧即是前此禅定之人耳。如离禅定而说解脱,非唯不知禅定,而亦不知解脱矣。以此见生死事大,决非浅薄轻浮之人所能造诣也。
试看他灵山等会,四十九年犹如一日,持戒忍辱常如一年。今世远教衰,后生小子拾得一言半句,便自猖狂,不敬十方,不礼晚末,说道何佛可成。此与无为教何异乎?非吾类也。
观音问
答澹然师昨来书,谓:“观世音大士发大弘愿,我亦欲如是发愿:愿得如大士圆通无障碍。闻庵僧欲塑大土像,我愿为之,以致皈依,祗望卓公为我作记也。”余时作笔走答云:“观音大士发大弘愿,似矣。但大士之愿,慈悲为主,以救苦救难为悲,以接引念佛众生皈依西方佛为慈。
彼一切圆通无障碍,则
--- 50
02焚书
佛佛皆然,不独观音大士也。彼塑像,直布施功德耳,何必问余。或可或否,我不敢与。“余时作答之语如此,然尚未明成佛发愿事,故复言之。
盖言成佛者,佛本自成,若言成佛,已是不中理之谈矣,况欲发愿以成之哉!成佛者,成无佛可成之佛,此千佛万佛之所同也。发愿者,发佛佛各所欲为之愿,此千佛万佛之所不能同也。故有佛而后有愿,佛同而愿各异,是谓同中有异也。发愿尽出于佛,故愿异而佛本同,是谓异中有同也。然则谓愿由于佛可也,而谓欲发愿以成佛可乎?是岂中理之谈哉!虽然,此亦未易言也。大乘圣人尚欲留惑润生,发愿度人,况新发意菩萨哉!然大乘菩萨实不及新发意菩萨,大愿众生实不及大心众生,观之龙女、善财可见矣。故单言菩萨,则虽上乘,犹不免借愿力以为重。何者?见谛未圆而信心未化也。唯有佛菩萨如观音、大势至、文殊、普贤等,始为诸神发愿矣。故有释迦佛则必有文殊、普贤,释迦为佛而文殊、普贤为愿也。有阿弥陀佛则必有观音、势至,弥陀是佛而观音、势至是愿也。此为佛愿,我愿澹师似之!
又佛之心法,尽载之经。经中一字透不得,即是自家生死透不得,唯不识字者无可奈何耳。若谓经不必读,则是经亦不必留,佛亦不用有经矣。昔人谓读经有三益:有起发之益,有开悟之益,又有印证之益。其益如此,曷可不读也!世人忙忙不暇读,愚人懵懵不能读,今幸生此闲身,得为世间读经之人流不肯读,比前二辈反在其后矣。快刻期定志立限读之,务俾此身真实可以死乃得。
--- 51
焚书102
又世人贪生怕死,蝇营狗苟,无所不至,若见此僧端坐烈焰之中,无一毫恐怖,或遂顿生念佛念法之想,未可知也。
其有益于尘世之人甚大,若欲湖僧为之津送则不可。盖凡津送亡僧者,皆缘亡者神识飞扬,莫知去向,故藉平时持戒僧众诵念经咒以助之。今此火化之僧,必是了然自知去向者,又何用湖僧为之津送耶?
且湖上僧虽能守戒行,然其贪生怕死,远出亡憎之下,有何力量可以资送此僧?若我则又贪生怕死之尤者,虽死后犹怕焚化,故特地为塔屋于龙湖之上,敢以未死之身自人于红炉乎?其不如此僧又已甚远。自信、明因向往俱切,皆因尔澹师倡导,火力甚大,故众菩萨不觉不知自努力向前也。此其火力比今火化之僧又大矣。何也?火化之僧只能化得自己,若澹师则无所不化。
火化僧纵能化人,亦只化得众人念佛而已,若澹师则可以化人立地成佛,故其人力自然不同。
又学道人,大抵要跟脚真耳,若始初以怕死为跟脚,则必以得脱生死、离苦海、免恐怕为究竟。虽迟速不同,决无有不证涅槃到彼岸者。若始初只以好名为跟脚,则终其身只成就得一个虚名而已,虚名于我何与也?
此事在各人自查考,别人无能为也。今人纵十分学道,亦多不是怕死。夫佛以生死为苦海,而今学者反以生死为极乐,是北辕而南其辙,去彼岸愈远矣。世间功名富贵之人,以生为乐也,不待言也。欲学出世之法,而唯在于好名,名只在于一生而已,是亦以生为乐也,非以生为苦海也。苦海有八,生其一也。即今上亦
--- 52
202焚书
不得,下又不得,学亦不得,不学亦不得,便可以见有生之苦矣。佛为此故,大生恐怖。试看我辈今日何曾以此生身为苦为患,而决求以出离之也。寻常亦会说得此身是苦,其实亦只是一句说话耳,非真真见得此身在陷阱坑坎之中,不能一朝届者也。试验之自见。
又闻师又得了道,道岂时时可得耶?然真正学者亦自然如此。杨慈湖先生谓大悟一十八遍,小悟不记其数,故慈湖于宋儒中独谓第一了手好汉,以屡疑而屡悟也。学人不疑,是谓大病。唯其疑而屡破,故破疑即是悟。自信菩萨于此事信得及否?彼以谈诗谈佛为二事,不知谈诗即是谈佛。若悟谈诗即是谈佛人,则虽终日谈诗何妨。我所引“白雪阳春”之语,不过自谦之辞,欲以激厉彼,俾知非佛不能谈诗也,而谈诗之外亦别无佛可谈。
自信失余之意,反以谈诗为不美,岂不误哉!历观传灯诸祖,其作诗说偈,超逸绝尘不可当,亦可以谈诗病之乎!
唯本不能诗而强作,则不必,若真实能诗,则因谈佛而其诗益工者又何多也,何必以谈诗为病也?
与澄然认不得字胜似认得字,何必认得字也?只要成佛,莫问认得字与否,认得字亦是一尊佛,认不得字亦是一尊佛。当初无认字佛,亦无不认得字佛。无认字沸,何必认字;无不认字佛,何必不认字也?大要只要自家生死切耳。我昨与丘但之寿诗有云:“劬劳虽谢父母恩,扶持自出世中尊。”今人但见得父母生我身,不知日夜承世尊恩力,盖千生万劫以来,作忘恩背义之人久矣。今幸世尊开我愚顽,顿能发起一念无
--- 53
焚书302
上菩提之心,欲求见初生爷娘本面,是为万幸,当生大惭大愧乃可。故古人亲证亲闻者,对法师前高叫大哭,非漫然也。
千万劫相失爷娘,一旦得之,虽欲不恸哭,不可得矣。慎莫草草作语言戏论,反成大罪过也!世间戏论甚多,惟此事是戏论不得者。
答自信既自信,如何又说放不下;既放不下,如何又说自信也?
试问自信者是信个甚么?放不下者又是放不下个甚么?于此最好参取。信者自也,不信者亦自也,放得下者自也,放不下者亦自也。放不下是生,放下是死;信不及是死,值得及是生。信不信,放下不放下,总属生死,总属生死,则总属自也,非人能使之不信不放下,又信又放下也。于此着实参取,便自得之。然自得亦是自,来来去去,生生死死,皆是自,可信也矣。来书“原无生死”四字,虽是诸佛现成语,然真实是第一等要紧语也。既说原无生死,则亦原无自信,亦原无不自信也;原无放下,亦原无不放下也。
“原无”二字,甚不可不理会:既说原无,则非人能使之无可知矣,亦非今日方始无又可知矣。
若待今日方始无,则亦不得谓之原无矣。
若人能使之无,则亦不得谓之原无矣。
“原无”二字,总说不通也。故知原无生者,则虽千生总不妨也,何者?虽千生终不能生,此原无生也。使原无生而可生,则亦不得谓之原无生矣。故知原无死者,则虽万死总无碍也。何者?虽万死终不能死,此原无死也。使原无死而可死,则亦不得谓之原无死矣,故“原无生死”四字,不可只恁么草草读过,急着精彩,便见四字下落。
--- 54
402焚书
又一动一静,原不是我,莫错认好。父母已生后,即父母未生前,无别有未来前消息也。见得未生前,则佛道、外道、邪道、魔道总无有,何必怕落外道乎?总无死,何必怕死乎?
然此不怕死总自十分怕死中来。世人唯不怕死,故贪此血肉之身,卒至流浪生死而不歇;圣人唯万分怕死,故穷究生死之因,直证无生而后已。无生则无死,无死则无怕,非有死而强说不怕也。自古唯佛、圣人怕死为甚,故曰“子之所慎:斋战疾”,又曰“临事而惧,若死而无悔者吾不与”,其怕死何如也?但记者不知圣人怕死之大耳,怕死之大者,必朝闻而后可免于夕死之怕也,故曰“朝闻道夕死可矣”。曰可者,言可以死而不怕也;再不复死,亦再不复怕也。
我老矣,冻手冻笔,作字甚难,慎勿草草,须时时与明因确实理会。我于诗学无分,祗缘孤苦无朋,用之以发叫号,少泄胸中之气,无《白雪阳春》事也。举世无真学道者,今幸有尔列位真心向道,我喜何如!
若悠悠然唯借之以过日子,又何必乎?
又若无山河大地,不成清净本原矣,故谓山河大地即清净本原可也。若无山河大地,则清净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,为断灭空不能生化之物,非万物之母矣,可值半文钱乎?然则无时无处无不是山河大地之生者,岂可以山河大地为作障碍而欲去之也?清净本原,即所谓本地风光也。视不见,听不闻,欲闻无声,欲嗅无臭,此所谓龟毛兔角,原无有也。原无有,是以谓之清净也。清净者,本原清净,是以谓之清净
--- 55
焚书502
本原也,岂待人清净之而后清净耶?是以谓之盐味在水,唯食者自知,不食则终身不得知也。又谓之色里胶青。盖谓之曰胶青,则又是色,谓之曰色,则又是胶青。胶青与色合而为一,不可取也。是犹欲取清净本原于山河大地之中,而清净本原已合于山河大地,不可得而取矣;欲舍山河大地于清净本原之外,而山河大地已合成清净本原,又不可得而舍矣。
故曰取不得,舍不得,虽欲不放下不可得也。龟毛兔角,我所说与佛不同:佛所说以证断灭空耳。
又念佛是便宜一条路,昨火化僧只是念佛得力。人人能念佛,人人得往西方,不但此僧为然,亦不必似此火化乃见念佛功效也。古今念佛而承佛接引者,俱以无疾而化为妙。故或坐脱,或立亡,或吉祥而逝。故佛上称十号,只曰“善逝”而已。善逝者,如今人所言好死是也。此僧火化,虽非正法,但其所言得念佛力,实是正言,不可因其不是正法而遂不信其为正言也,但人不必学之耳。
念佛须以见佛为愿,火化非所愿也。
又无相、无形、无国土,与有相、有形、有国土,成佛之人当自知之,已证涅槃之人亦自知之,岂劳问人也?今但有念佛一路最端的。念佛者,念阿弥陀佛也。当时释迦金口称赞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国土,专一接引念佛众生。以此观之,是为有国土乎,无国土乎?若无国土,则阿弥陀佛为假名,莲华为假相,接引为假说。互相欺诳,佛当受弥天大罪,如今之衙门口光棍,当即时败露,即受诛夷矣,安能引万亿
--- 56
602焚书
劫聪明豪杰同登金莲胜会乎?何以问我有无形、相、国土力也?且夫佛有三身:一者清净法身,即今问佛问法与问有无形、相、国土者也,是无形而不可见,无相而不可知者也。
是一身也。二者千百亿化身,即今问佛问法间有无形、相、国土,又欲参禅,又欲念佛,又不敢自信,如此者一日十二时,有千百亿化现,故谓之化身。是又一身也。即法身之动念起意,变化施为,可得而见,可得而知,可得而状者也。三者圆满报身,即今念佛之人满即报以极乐,参禅之人满即报以净土,修善之满即报以天堂,作业之人满即报以地狱,悭贪者报以饿狗,毒害者报以虎狼,分厘不差,毫发不爽,是报身也。报身即应身,报其所应得之身也。是又一身也。今但念沸,莫愁不到西方,加入但读书,莫愁不取富贵,一理耳。
但有因,即有果。但得本,莫愁末不相当;但成佛,莫愁沸不解语,不有相,不有形,不有国土也。又须知我所说三身,与佛不同。佛说三身,一时具足,如大慧引儒书云:“‘天命之谓性’,清净法身也。
‘率性之谓道’,圆满报身也。
‘修道之谓教’,千百亿化身也。“最答得三身之义明白。然果能知三身即一身,则知三世即一时,我与佛说总无二矣。
答明因昨有客在,未及裁答。记得尔言“若是自己,又何须要认”。我谓此是套语,未可便说不要认也。急写“要认”数字去!夫自己亲生爷娘认不得,如何是好,如何过得日子,如何便放得下,自不容不认得去也。
天下岂有亲生爷娘认不得,而肯丢手不去认乎?决无此理,亦决无此等人。故我作寿丘坦之诗有云:“劬劳虽谢父母恩,扶持自出世中尊。”尊莫尊
--- 57
焚书702
于爷娘,而人却认不得者,无始以来认他人作父母,而不自知其非我亲生父母也。一旦从佛世尊指示,认得我本生至亲父母,岂不畅快!又岂不痛恨昔者之不见而自哀鸣与流涕也耶!故临济以之筑大愚,非筑大愚也,喜之极也。夫既认得自己爷娘,则天来大事当时成办,当时结绝矣,盖此爷娘是真爷娘,非一向假爷娘可比也。假爷娘怕事,真爷娘不怕事:入火便入火,烧之不得;入水便入水,溺之不得。故唯亲爷娘为至尊无与对,唯亲爷娘能入于生死,而不可以生死;唯亲爷娘能生生而实无生,能死死而实无死。有此好爷娘,可不早亲识认之乎?然认得时,爷娘自在也;认不得时,爷娘亦自在也。唯此爷娘情性大好,不肯强人耳。因复走笔潦倒如此,甚不当。
又无明“实性即佛性”二句,亦未易会。夫既说实性,便不可说空身;既说空身,便不宜说实性矣。参参!
“但得本,莫愁未。”我道但有本可得,即便有未可愁,难说莫愁末也。
“自利利他”亦然;若有他可利,便是未能自利的矣。既说“父母未生前”,则我身尚无有;我身既无有,则我心亦无有;我心尚无有,如何又说有佛?苟有佛,即使有魔,即便有生有死矣,又安得谓之父母未生前乎?然则所谓真爷娘者,亦是假立名字耳,莫太认真也!真爷娘不会说话,乃谓能度阿难,有是理乎?佛未尝度阿难,而阿难自迷,谓必待佛以度之,故愈迷愈远,直至迦叶时方得度为第二祖。
当迦叶时,迦叶力摈阿难,不与话语,故大众每见阿难便即星散,视之如仇人然。故阿难慌忙无措,及至无可奈何之极,然后舍却从
--- 58
802焚书
前悟解,不留半点见闻于藏识之中,一如父母未生阿难之前然,迦叶方乃印可传法为第二祖也。设使阿难犹有一豪聪明可倚,尚贪着不肯放下,至极干净,迦叶亦必不传之矣。盖因阿难是极聪明者,故难舍也。然则凡看经看教者,只要舍我所不能舍,方是善看经教之人,方是真聪明大善知识之人。
莫说看经看教为不可,只要看得瞥脱乃可。
明因曰:诸相原非相,只因种种差别,自落诸相中,不见一相能转诸相。
诸相原非相,是也,然怎见得原非相乎?世间凡可得而见者,皆相也,今若见得非相,则见在而相不在,去相存见,是又生一相也。何也?见即是相耳。今且勿论。经云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,既见了如来,诸相又向何处去乎?抑诸相宛尔在前,而我心自不见之耶,抑我眼不见之也?眼可见而强以为不见,心可见而谬以为不见,是又平地生波,无风起浪,去了见复存不见,岂不大错!
明因曰:豁达空是落断灭见,着空弃有是着无见,都是有造作。见得真爷娘,自无比等见识。然即此见识,便是真空妙智。
弃有着空,则成顽空矣,即所谓断灭空也,即今人所共见太虚空是也。此太虚空不能生万有。既不能生万有,安得不谓之断灭空,安得不谓之顽空?顽者,言其顽状如一物然也。然则今人所共见之空,亦物也,与万物同矣,安足贵乎!
六祖当时特借之以喻不碍耳。其实我之真空岂若是耶!唯豁达空,须细加理会,学遭到此,已大段好了,愿更加火候,疾证此大涅槃之乐。
--- 59
焚书902
明因曰:名为豁达空者是谁,怕落豁达空者是谁,能参取豁达空者是谁。我之真空能生万法,自无莽荡。曾有偈云:“三界与万法,匪归何有乡,若只便恁么,此事大乖张。”此是空病,今人有执着诸祖一语修行者,不知诸祖教人,多是因病下药,如达磨见二祖种种说心说性,故教他外息诸缘,心如墙壁。若执此一语,即成断灭空。
真空既能生万法,则真空亦自能生罪福矣。罪福非万法中之一法乎?
须是真难得自无罪福乃可,不可只恁么说去也。
二祖当时说心说性,亦只为不曾认得本心本性耳。认榕本心本性者,又肯说心说性乎?故凡说心说性者,皆是不知心性者也。何以故?心性本来空也。本来空,又安得有心更有性乎?又安得有心更有性可说乎?故二祖直至会得本来空,乃得心如墙壁去耳。既如墙壁,则种种说心说性诸缘,不求息而自息矣。诸缘既自息,则外缘自不入,内心自不惴,此真空实际之境界也,大涅槃之极乐也,大寂灭之藏海也,诸佛诸祖之所以相续慧命于不断者也,可以轻易而错下注脚乎?
参参!
明因云:那火化僧说话亦通,只疑他临化时叫人诵《弥陀经》,又说凡见过他的都是他的徒弟。
临化念《弥陀经》,此僧家常仪也。见过即是徒弟,何疑乎?能做人徒弟,方是真佛,我一生做人徒弟到老。
--- 60
012焚书
豫约
小引余年已七十矣,旦暮死,皆不可知。
然余四方之人也,无家属僮仆于此,所赖以供朝夕者,皆本院之僧,是故豫为之约。约曰:我在,则事体在我,人之敬慢亦在我。我若有德,人则敬我,汝等纵不德,人亦看不见也。我若无德,人则我慢,纵汝等真实有德,人亦看不见也。所系皆在我,故我只管得我立身无愧耳。
虽不能如古之高贤,但我青天白日心事,人亦难及,故此间大贤君子,皆能恕我而加礼我。若我死后,人皆唯尔辈之观矣,可复如今日乎?
且汝等今日亦自不暇:终年修理佛殿,塑像请经,铸钟鞔鼓,并早晚服事老人。一动一息,恐不得所,固忙忙然无有暇刻矣。今幸诸事粗具,塔屋已成,若封塔之后,汝等早晚必然守塔,人不见我,只看见汝,则汝等一言一动可苟乎哉!汝等若能加谨僧律,则人因汝敬,并益敬我,反思我矣。不然,则岂但不汝敬,将我此龙湖上院即同兴福等寺应付僧一样看了也,其为辱门败种,宁空此院,置此塔,无人守护可矣。
吾为此故,豫设戒约,付常融、常中、常守、怀捷、怀林、怀善、怀珠、怀玉等。若余几众,我死后无人管理,自宜遣之复还原处,不必强也。
盖年幼人须有本师管辖,方可成器;又我死后势益淡薄,少年人或难当抵也。若能听约忍饥和众,则虽十方贤者,亦宜留
--- 61
焚书112
与共聚,况此数众与下院之众乎?第恐其不肯或不能,是以趁早言之。
一、早晚功课具上院《约束册》中,不复再列。
一、早晚山门山门照旧关锁,非水火紧急,不得擅开,非熟客与檀樾为烧香礼拜来者,不得擅开。若为看境而来,境在湖上之山,潭下之水,尽在上院山门之外,任意请看,不劳敲门与开门也。远者欲做饭吃,则过桥即是柳塘先生祠,看祠有僧,来客可办柴米,令跟随人役烧茶煮饭,彼中自有锅灶,亦不劳扣门矣。何也?山僧不知敬客礼数,恐致得罪耳。
一、早晚礼仪除挑水舂米作务照常外,其徐非礼佛,即静坐也,非看经,即经行念佛也。但是整顿僧衣与接客等矣,岂可效乡间老以为无事,便纵意自在乎?与其嬉笑,无宁耻,此实言也。
其坐如山,其行如蚁,其立如柱,其止如钉,则坐止行立如法矣。我既不自慢,人谁敢谩我?有饭吃饭,无饭吃粥;有银则籴,无银则化。化不出米,则化出饭;化不出饭,则化出粥;化不出粥,则化出菜;化不出菜,则端坐而饿死。此释迦律仪也。
不法释迦而法积攒俗僧可乎?
此时不肯饿死,后日又不饱死不病死乎?总有一日死,不必怕饿死也。
既不怕饿死,又胡为终日驰逐乎?
是故不许轻易出门。
除人家拜望礼节与僧家无干,不必出门往看外,若称要到某庵某处会我师父或师兄师弟者,皆不许,只许师父暂时到院相看,远者留一宿,近者一饭即请回。若俗家父母兄弟,非办
--- 62
212焚书
斋不许轻易入门相见。若无故而时常请假,欲往黄柏山,欲往东山,欲往维摩庵等处者,即时驱遣之去。宁可无人守塔,不可容一不守戒约之僧,宁可终身只四五众,不可妄添不受约一人。夫既不许到师父住处矣,况俗家乎?如此则终日锁门,出门亦自希矣。不但身心安闲,志意专一,久则自觉便宜,亦不耐烦见世上人矣。有何西方不可到,大事不可明乎?
试反而视世间僧日日邀游街市,当自汗流羞耻之。化他日之钱米,养不惜羞之和尚,出入公私之门,妆饰狗脸之行,与衙门口积年奚殊也!彼为僧如是,我为僧不如是,不但修行所宜,体面亦自超越,起人敬畏,何苦而不肯闭门静坐乎?
既终日闭门,亦自然无客,万一有仕人或乡先生来,不得不开门者,彼见我如此,亦自然生渴仰矣,虽相见何妨耶!
接乡士夫则称老先生,接春元及文学则称先生,此其持之者重矣。若称之以老爹相公,反轻之耳。且既为佛子,又岂可与奴隶辈同口称声耶?我自重,人自重我;我自轻,人亦轻我:理之所必至也。闭门静坐,寂然无声,终年如此,神犹钦仰,何况于人?
太上出世为真佛,其次亦不为世人轻贱,我愿足矣。
区区藏尸塔屋,有守亦可,无守亦可,何足重乎!
若本县经过有公务者,自有下院众人迎接,非守塔僧所当闻。
若其真实有高兴欲至塔前礼拜者,此佛子也,大圣人也,急宜开门延入,以圣人待之,烹茶而烧好香,与事佛等,始为相称。迎送务尽礼:谈佛者呼之为佛爷;讲道学者呼之为老先生;不讲学不谈佛,但其人有气概欲见我塔者,则呼之为老大人。五众齐出与施礼,三众即退而办茶,唯留常融、怀林二人安客坐而陪之:融隅坐,林傍坐,俱用漆椅,不可用凳
--- 63
焚书312
陪客坐也。有问乃答,不问即默,安闲自在,从容应对,不敢慢之,不可敬之。敬之则必以我为有所求,甚不可也。
一、早晚佛灯夫灯者所以继明于昼夜,而并明于日月者也。故日能明于昼,而不能照重阴之下;月能明于夜,而不能照殿屋之中。
所以继日月之不照者,非灯乎?故谓之曰日月灯明佛,盖以佛譬日月灯,称佛之如灯如日月也。日月有所不照,唯灯继之,然后无所不照,非谓日月可无而灯独不可无也。今事佛者相沿而不知其义,以为常明灯者,但是灯光,而不复论有日月,乃昼夜然灯不息,则日月俱废矣。非但月为无用之光,而日亦为无益之明矣。故今只令然灯于夜,昼则不敢然,以佛常如日也。只令然灯于晦,望之前后十余夜即不敢然,以佛之常如月也。唯邻晦朔前后半余月,然灯彻旦,以佛之常如灯也。则允矣,足称日月灯明佛矣。
一、早晚钟鼓夫山中之钟鼓,即军中之号令,天中之雷霆也。电雷一奋,则百谷草木皆甲坼;号令一宣,则百万齐声,山川震沸。
山中钟鼓,亦犹是也。未鸣之前,寂寥无声,万虑俱息;一鸣则蝶梦还周,耳目焕然,改观易听矣。纵有杂念,一击遂忘;纵有愁思,一捶便废;纵有狂志悦色,一闻音声,皆不知何处去矣。不但尔山寺僧众然也,远者近者孰不闻之?闻则自然悲仰,亦且回心易向,知身世之无几,悟劳攘之无由矣。
然则山中钟鼓所系匪鲜浅也,可听小沙弥辈任意乱敲乎?
轻重疾徐,自有尺度:轻则令人喜,重能令人惧,疾能令人趋,徐能令人息,直与军中号令、天中雷霆等耳,可轻乎哉!
--- 64
412焚书
虽曰远近之所望而敬者,僧之律行,然声音之道原与心通,未有平素律行僧宝而钟鼓之音不清越而和平也。既以律行起人畏敬于先,又听钟鼓和鸣于清晨良霄(宵)之下。时时闻此,则时时熏心;朝朝暮暮闻此,则朝朝暮暮感悦。故有不待入门礼佛见僧而潜修顿改者,此钟鼓之音为之也,所系诚非细也。不然,我之撞钟击鼓,如同儿戏,彼反怒其惊我眠而聒我耳,反令其生噪心矣。
一、早晚守塔封塔后即祀木主,以百日为度,早晚俱烧香,唯中午供饭一盏,清茶一瓯,豆豉少许,上悬琉璃。我平生不爱人哭哀哀,不爱人闭眼愁眉作妇人女子贱态。丈夫汉喜则清风朗月,跳跃歌舞,怒则迅雷呼风,鼓浪崩沙,加三军万马,声沸数里,安得有此俗气,况出家人哉!
且人生以在世为客,以死为归。归家则喜而相庆,亦自谓得所而自庆也,又况至七八十而后归,其为庆幸,益以无涯,若复有伤感者,是不欲我得所也,岂出家人之所宜乎?古有死而念佛相送,即今人出郭作歌送客之礼,生死一例。苟送客而哀兴,岂不重难为客耶?客既不乐,主人亦何好也?是以再四叮咛,非怕汝等哭也,恐伤我归客之心也。唯当思我所嗜者。我爱书,四时祭祀必陈我所亲校正批点与纂集抄录之书于供卓之右,而置常穿衣裳于供卓之左,早陈设,至晚便收。每年共十二次祭祀,虽名为祭祀,亦只是一饭一茶一少许豆豉耳。但我爱香,须烧好香;我爱钱,须烧好纸钱;我爱书,须牢收我书,一卷莫轻借人,时时搬出日头晒晒,干便收讫。虽庄纯甫近来以教子故,亦肯看书,要书,但决不可与之。且彼亦不知我
--- 65
焚书512
死,纵或于别处闻知我死而来,亦不可与以我书。
李四官若来,叫他勿假哭作好看,汝等亦决不可遣人报我死,我死不在今日也。自我遣家眷回乡,独自在此落发为僧时,即是死人了也,已欲他辈皆以死人待我了也,是以我至今再不曾遣一力到家者,以谓已死无所用顾家也。故我尝自谓我能为忠臣者,以此能忘家忘身之念卜之也,非欺诞说大话也。不然,晋江虽远,不过三千余里,遣一僧持一金即到矣,余岂惜此小费哉?
不过以死自待,又欲他辈以死待我,则彼此两无牵挂:出家者安意出家,在家者安意做人家。免道途之劳费,省江湖之风波,不徒可以成就彼,是亦彼之所以成就我也。何也?彼劳苦则我心亦自愁苦,彼惊惧则我心亦自疑惧;彼不得安意做人家,我亦必以为使彼不得做人家者我陷之也。
是以不愿遣人往问之。
其不肯遣人往问之者,正以绝之而使之不来也。
庄纯甫不晓我意,犹以世俗情礼待我,今已到此三次矣。
其家既穷,来时必假借路费,借倩家人,非四十余日不得到此,非一月日不好遽回,又非四五十日未易抵家。审如此,则我只宜在家出家矣,何必如此以害庄纯甫乎?
故每每到此,则我不乐甚也,亦以使之不敢复来故也。
既不肯使之来此,又岂肯遣人往彼乎?
一向既不肯遣人往彼,今日又岂可遣人往彼报死乎?
何者?
总之,我死不在今日也。
我死既不在今日,何谓封塔而乃以死待我也?则汝等之当如平日又可知也。待我如平日,事我如生前,言语不苟,行事不苟,比旧更加谨慎,使人人咸曰龙湖僧之守禁戒也如此,龙湖僧之不谬为卓吾侍者也又如此,其为喜悦我也甚矣,又何必以不复见我为苦而生悲怆也?我之形虽不可复见,而我心
--- 66
612焚书
则开卷即在矣。读其书,见其人,精神且千万倍,若彼形骸外矣,又何如我书乎?况读其豫约,守其戒禁,则卓吾老子终日对面,十目视之无有如其显,十手指之无有如其亲者,又何必悲恋此一具瘦骨柴头,以为能不忘老子也耶?
勉之戒之!
我初至麻城,曾承庵创买县城下今添盖楼屋所谓维摩庵者,皆是周友山物,余已别有《维摩庵创建始未》一书寄北京与周友山矣。中间开载布施事颇详悉,其未悉者又开具缘簿中,先寄周友山于川中。二项兼查,则维摩庵布施功德主,亦昭昭可案覆而审,不得没其实也。
《创建始末》尚有两册:一册留龙湖上院为照;一册以待笃实僧能坚守楼屋静室者,然后当友山面前给与之。世间风俗日以偷薄,不守本分,虽百姓亦难,何况出家之者。谨守清规,莫乱收徒众以为能!纵不能学我一分半分,亦当学我一厘两厘,何苦劳劳碌碌,日夜不止也。在家之人,尚为有妻儿亲眷等,衣食人情,逼迫无措,我出家人,一身亦不曾出一丁银米之差,若不知休,非但人祸,天必刑之,难逃免也。周友山既舍此庵,不是小事。
此庵见交银七十二两与曾、刘二家矣,可轻视之欤!
夫友山之所以敬我者,以我稍成一个人也。我之所以不回家,不他往者,以友山之知我也。
我自幼寡交,少知游。
稍长,从薄宦于外,虽时时有敬我者,然亦皮肤粗浅视我耳;深知我者无如周友山。故我不还家,不复别往寻朋友也,想行遍天下,亦只如此已矣,且友山非但知我,亦甚重我。夫士为知己死,何也?知己之难遇也。今士子得一科第,便以所取座主为亲爷娘,终身不能忘;捉学官取之为案首,即以提学官为恩师,事之如事父兄:以其知己也。以文相知,犹然
--- 67
焚书712
如此,况心相知哉!故天下未有人而不喜人知己者,则我之不归家又可知矣。今世不察,既以不归家病我,家中乡里之人,又以不归家为我病。我心中只好自问自答,曰:“尔若知我,取我为案首,我自归矣,何必苦劝我归也。”然友山实是我师,匪但知我已也。彼其退藏之密,实老子之后一人,我自望之若跂,尤不欲归也。尔等谨守我塔,长守清规,友山在世,定必护尔,尔等保无恐也。
刘近城是信爱我者,与杨凤里实等。
梅澹然是出世丈夫,虽是女身,然男子未易及之,今既学道,有端的知见,我无忧矣。虽不曾拜我为师,——彼知我不肯为人师也——然已时时遣人走三十里问法,余虽欲不答得乎?彼以师礼默默事我,我纵不受半个徒弟于世间,亦难以不答其请,故凡答彼请教之书,彼以师称我,我亦以澹然师答其称,终不欲犯此不为人师之戒也。呜呼!不相见面相师,不独师而彼此皆以师称,亦异矣!
于澹然称师者,澹然已落发为佛子也,于众位称菩萨者,众位皆在家,故称菩萨也,然亦真正是菩萨。家殷而门户重,即亲戚往来常礼,亦自无闲旷之期,安得时时聚首共谈此事乎?不聚而谈,则退而看经教,时时问话,皆有的据,此岂可以好名称之!夫即使好名而后为,已是天下奇男子所希有之事,况实在为生死起念,早晚唯向佛门中勤渠拜请者乎?
敬之敬之!亦以众菩萨女身也,又是有亲戚爱妒不等,生出闲言长语,不可耳闻也,犹然不一理会,只知埋头学佛道,作出世人,况尔等出家儿,并无一事,安可不究心,安可不念佛耶?
--- 68
812焚书
我有西方诀,最说得亲切,念佛求生西方者,须知此趣向,则有端的志气矣。不然,虽曰修西方,亦是一句见成语耳。故念佛者定须看通了西方诀,方为真修西方之人。夫念佛者,欲见西方弥陀佛也。
见阿弥陀佛了,即是生西方了,无别有西方可生也。见性者,见自性阿弥陀佛也。见自性阿弥陀佛了,即是成佛了,亦无别有佛可成也。故修西方者,总为欲见佛耳,虽只得面见彼佛阿弥陀,然既常在佛之旁,又岂有不得见自己佛之理耶?时时目击,时时耳闻,时时心领而意会。无杂学,无杂事,一日听之,百日亦听之;一劫伴之,百万劫亦与之伴:心志纯一,再无别有往生之想矣,不成佛更何待耶?故凡成佛之路甚多,更无有念佛一件直截不磋者;是以大地众生,咸知修习此一念也。然问之最聪明灵利肯念佛者,竟无一人晓了此意,则虽念佛何益?既不以成佛为念,而妄谓佛是决不可成之物,则虽生西方,欲以奚为?
纵得至彼,亦自不肯信佛言语,自然复生别想,欲往别处去矣,即见佛犹不见也。故世之念佛修西方者可笑也,决万万无生西方之理也。
纵一日百万声佛,百事不理,专一如此,然我知其非往生之路也,须是发愿欲求生西方见佛,而时时听其教旨,半言不敢不信,不敢不理会,乃是求往生之本愿正经主意耳。以上虽说守塔事,而终之以修净土要诀,盖皆前贤之所未发,故详列之,以为早晚念佛之因。
一、感慨平生善因等众菩萨,见我涅槃,必定差人来看。夫诸菩萨甚难得,若善因者,以一手面综数产,纤悉无遗;以家妇而养诸姑,昏嫁尽礼。不但各无间言,亦且咸得欢心,非其本性
--- 69
焚书912
和平,真心孝友,安能如此?我闻其才力、其识见大不寻常,而善因固自视若无有也。时时至绣佛精舍,与其妹澹师穷究真乘,必得见佛而后已。故我(犹)
(尤)真心敬重之。此皆尔等所熟闻,非千里以外人,百年以远事,或出传说未可信也。
尔等但说出家便是佛了,便过在家人了。
今我亦出家,宁有过人者,盖大有不得已焉耳,非以出家为好而后出家也,亦非以必出家乃可修道然后出家也。在家不好修道乎?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。夫人生出世,此身便属人管了。幼时不必言;从训蒙师时又不必言,既长而入学,即属师父与提学宗师管矣;入官,即为官管矣。弃官回家,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。来而迎,去而送;出分金,摆酒席;出轴金,贺寿旦。
一毫不谨,失其欢心,则祸患立至,其为管束至入木埋下土未已也,管束得更苦矣。我是以宁飘流四外,不归家也。其访友朋求知已之心虽切,然已亮天下无有知我者;只以不愿属人管一节,既弃官,又不肯回家,乃其本心实意。特以世人难信,故一向不肯言之。然出家遨游,其所游之地,亦自有父母公祖可以管摄得我。故我于邓鼎石初履县时,虽身不敢到县庭,然彼以礼帖来,我可无名帖答之乎?是以书名帖不敢曰侍生,侍生则太尊己;不敢曰治生,治生则自受缚。
寻思四字回答之,曰“流寓客子”。夫流寓则古今时时有之,目令郡邑志书,称名宦则必继之以流寓也。名宦者,贤公祖父母也;流寓者,贤隐逸名流也。有贤公祖父母,则必有贤隐逸名流,书流寓则与公祖父母等称贤矣。宦必有名乃纪,非名宦则不纪,故曰名宦。若流寓则不问可知其贤,故但曰流寓,盖世未有不是大贤高品而能流寓者。晦庵婺源人,而终
--- 70
022焚书
身延平;苏子瞻兄弟俱眉州人,而一葬郏县,一葬颍州。不特是也,邵康节范阳人也,司马君实陕西夏县人也,而皆终身流寓洛阳,与白乐天本太原人而流寓居洛一矣。孰谓非大贤上圣而能随寓皆安者乎?是以不问而知其贤也。然既书流寓矣,又书客子,不已赘耶?盖流而寓矣,非筑室而居其地,则种地面食其毛,欲不受其管束又不可得也。
故兼称客子,则知其为旅寓而非真寓,如司马公、邵康节之流也。去住时日久近,皆未可知,县公虽欲以父母临我,亦未可得。既未得以父母临我,则父母虽尊,其能管束得我乎?
故兼书四字,而后作客之意与不属管束之情畅然明白,然终不如落发出家之为愈。盖落发则虽麻城本地之人亦自不受父母管束,况别省之人哉!
或曰:“既如此,在本乡可以落发,又何必麻城?”噫!
我在此落发,犹必设尽计校,而后刀得临头。邓鼎石见我落发,泣涕甚哀,又述其母之言曰:“尔若说我乍闻之,整一日不吃饭,饭来亦不下咽,李老伯决定留发也。且汝若能劝得李老伯蓄发,我便说尔是个真孝子,是个第一好官。”呜呼!
余之落发,岂容易哉!
余唯以不肯受人管束之故,然后落发,又岂容易哉!
写至此,我自酸鼻,尔等切勿以落发为好事,而轻易受人布施也!
虽然,余之多事亦已极矣。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,受尽磨难,一生坎坷,将大地为墨,难尽写也。为县博士,即与县令、提学触;为太学博士,即与祭酒、司业触。如秦,如陈,如潘,如吕,不一面足矣。司礼曹务,即与高尚书、殷尚书、王侍郎、万侍郎尽触也。高、殷皆入阁,潘、陈、吕皆入阁,高之扫除少年英俊名进士无数矣,独我以触迕得全,
--- 71
焚书12
高亦人杰哉!最苦者,为员外郎,不得尚书谢、大理卿董并汪意。谢无足言矣,汪与董皆正人,不宜与余抵。然彼二人者皆急功名,清白未能过人,而自贤则十倍矣,余安得免触耶?
又最苦而遇尚书赵。
赵于道学有名。
孰知道学益有名,而我之触益又甚也?
最后为郡守,即与巡抚王触,与守道骆触。
王本下流,不必道矣,骆最相知,其人最号有能有守,有文学,有实行,而终不免与之触,何耶?渠过于刻厉,故遂不免成触也。渠初以我为清苦敬我,终反以我为无用而作意害我,则知有己不知有人,今古之号为大贤君子,往往然也。
记余尝苦劝骆曰:“边方杂夷,法难尽执,日过一日,与军与夷共享太平足矣。仕于此者,无家则难住;携家则万里崎岖而入,狼狈而去。尤不可不体念之!但有一能,即为贤者,岂容备责?
但无人告发,即装聋哑,何须细问?
盖清谨勇往,只可责已,不可责人,若尽责人,则我之清能亦不足为美矣,况天下事亦只宜如此耶!“嗟嗟!
孰知余竟以此相触也哉!
虽相触,然使余得以荐人,必以骆为荐首也。此余平生之大略也。
上之不能如东方生之避世金马门,以万乘为僚友,含垢忍耻,游戏仕路;最上又不能如胡广之中庸,梁江总之头黑,冯道之五代。贪禄而不能忍诟,其得免于虎口,亦天之幸耳!既老而思胜算,就此一著,已非上策,尔等安得知耶!
故余尝谓世间有三种人决宜出家。非三种而出家,非避难,即无计治生,利其闲散,可以成就吾之懒也,无足言也。
三种者何?
盖世有一种如梅福之徒,以生为我酷,形为我辱,智为我毒,身为我桎梏,的然见身世之为赘疣,不得不弃官而隐夫洪崖、玉笥之间者,一也。又有一种,如严光、阮籍、
--- 72
22焚书
陈抟、邵雍辈,苟不得比于吕尚之遇文王,管仲之遇齐桓,孔明之遇先主,傅说之遇高宗,则宁隐无出。故夫子曰:“居则曰不吾知也,如或知女,则何以哉?”又曰:“沽之哉!我待价者也。”是以孔子终身不仕而隐也。其曰“有道则仕,无道则怀”,不过以赞伯王等云耳。若夫子苟不遇知已善价,则虽有道之世,不肯沽也。此又一种也。夫天下曷尝有知己之人哉?
况真为天下知已之主欤!
其不得不隐居于岩穴、钓台、苏门之山,固其所矣。又有一种,则陶渊明辈是也:亦贪富贵,亦苦贫穷。苦贫穷,故以乞食为耻,而曰“扣门拙言词”
;爱富贵故求为彭泽令,因遣一力与儿,而曰“助汝薪水之劳”。
然无耐其不肯折腰何,是以八十日便赋《归去》也。此又一种也。
适怀林在傍研墨,问曰:“不审和尚于此三种何居?”余曰:“卓哉!梅福、庄周之见,我无是也。必遇知己之主而后出,必有盖世真才,我无是才也,故亦无是见也。其唯陶公乎?”夫陶公清风千古,余又何人,敢称庶几,然其一念真实,受不得世间管束,则偶与同耳,敢附骥耶!
以上六条,未条复潦倒哀鸣,可知余言之不顾矣。劝尔等勿哭勿哀,而我复言之哀哀,真情实意,固自不可强也。
我愿尔等勿哀,又愿尔等心哀,心哀是真哀也。
真哀自难止,人安能止?
--- 73
焚书32
寒灯小话
九月十三夜,大人患气急,独坐更深,向某辈盲曰:“丘坦之此去不来矣。”言未竟,泪如雨下。某谓大人莫太感伤,因为鄙俚之语以劝大人。
语曰:“这世界真可哀:乾坤如许大,好人难容载。我劝大人莫太伤怀。古来尽如此,今日安足怪!
我量彼走尽天下无知己,必然有时还来。“乱曰:”此说不然。
此人聪明大有才,到处逢人多相爱。只恨一去太无情,不念老人日夜难待。“十五夜,复闻人道有一老先生特地往丘家拜访荆州袁生,且亲下请书以邀之。袁生拜既不答,召又不应;丘生又系一老先生通家子,亦竟不与袁生商之。
傍人相视,莫不惊骇,以为此皆人世所未有者。大人谓:“袁生只为不省人间礼数,取怒于人,是以邀游至此,今又责之备,袁生安所逃死耶!嗟嗟!袁生之难也,乌得无罪乎!”怀林小沙弥从旁晒曰:“袁家、丘家决定是天上人初来下降人世者,是以不省人世事也。若是世间人,安有不省世间礼数之理?”某谓林言甚辩。大人曰:“林之言是也。夫唯真天上人,是以不知有人世事。故世间人之所能知者,天人不知;世间人之所能行者,天人不能:是以谓之天人也。夫世间人之所能知能行者,天人既已不知不能,则天人之所知者世间人亦决不知,天人之所能者世间人亦决不能。若慕天人以其所不知不能,而复责天人以世之所共知共能,是犹责人世以知能,而复求其如天
--- 74
422焚书
人之不知与不能也,不亦难欤!则不惟天人失其为天人,将世间人亦失其为世间人矣,是责备之过也。吾谓不如取天人之所独知独能者而以与之好,而略其所不知不能之不如世间人者,而不为之求备焉,则善矣。“因感而赋诗三章,以法责备者之惑。
不是天人初下世,如何不省世人礼?
省得世人礼不难,尔来我往知礼矣。
既不能知人世礼,如何敢到人间世?
任尔胸藏万斛珠,不如百拜头至地。
去年曾有一新郎,两处奔波苦苦忙。
粪扫堆边都是也,痴人却说郎非常。
是夜,怀林侍次,见有猫儿伏在禅椅之下。林曰:“这猫儿日间祗拾得几块带肉的骨头吃了,便知痛他者是和尚,每每伏在和尚座下而不去。”和尚叹曰:“人言最无义者是猫儿,今看养他顾他时,他即恋着不去。以此观之,猫儿义矣!”林曰:“今之骂人者动以禽兽奴狗骂人,强盗骂人,骂人者以为至重,故受骂者亦自为至重。吁!谁知此岂骂人语也!夫世间称有义者莫过于人。你看他威仪礼貌,出言吐气,好不和美!怜人爱人之状,好不切至!只是还有一件不如禽兽奴狗强盗之处。盖世上做强盗者有二:或被官司逼迫,怨气无伸,遂尔遁逃;或是盛有才力,不甘人下,倘有一个半个怜才者使之得以效用,彼必杀身图报,不肯忘恩矣。然则以强盗骂人,是不为骂人了,是反为赞叹称美其人了也。
狗虽人奴,义性尤重,守护家主,逐亦不去,不与食吃,彼亦无嗔,自去吃屎,将就度日。所谓‘狗不厌家贫’是也。今以奴狗骂人,
--- 75
焚书52
又岂当乎?吾恐不是以狗骂人,反是以人骂狗了也。至于奴之一字,但为人使而不足以使人者,咸谓之奴。世间曷尝有使人之人哉!
为君者,汉唯有孝高、孝文、孝武、孝宣耳,馀尽奴也,则以奴名人,乃其本等名号,而反怒人何也?“和尚谓:”禽兽畜生强盗奴狗,既不足以骂人,则当以何者骂人乃为恰当?“林遂引数十种如蛇如虎之类,俱是骂人不得者。直商量至夜分,亦竟不得。乃叹曰:”呜呼!好看者人也,好相处者人也,祗是一付肚肠甚不可看,不可处!“林曰:”果如此,则人真难形容哉!世谓人皮包倒狗骨头,我谓狗皮包倒人骨头。
未审此骂何如?“和尚曰:”亦不足以骂人。“遂去睡。
守庵僧每日斋,皆取给于城内外人家供给盏饭,推其馀乃以饭往来方僧道侣。是日,道侣中有一人再来索食,守僧怒骂不已。
大人闻之,谓某辈曰:“不与食亦罢,何太辱骂也?
况又盏饭之馀乎!“因论及常志等,谓:”常志每借得银物,随手辄尽,此其视守僧之骂道人较胜矣。且常志等平日亦自谓能轻财好施,当过守僧十倍也。“某谓:”此说未当,要不过伯仲之间耳。彼守僧之骂道人,伤于太俭者也。但知为施主惜馀饭,而不知为施主广积福;但知化饭之难,欲以饱其徒,不知受骂之苦,反以伤佛心:是太俭之故也。若常志辈,但见假借名色以得人之银,若甚容易,而不知屡借名色以要人之银,人实难堪。况慷他人之慨,费别姓之财,于人为不情,于己甚无谓乎?
是太奢之过也。
奢俭俱非,何以称常志之胜。“
大人曰:“若如子言,则轻财之名不美乎?
彼固慕轻财之名而后为之者也。“某曰:”嗟哉!
是何言欤!
夫古之言轻财者、必曰重义,未有无故而轻财者也。故重义者必轻财,而轻财者
--- 76
622焚书
以重义故,是以有轻财重义之说,有散财结客之说。是故范纯佑麦舟之予,以石曼卿故;非石曼卿,则一麦不肯妄费矣。
鲁子敬有一囷三千米之予,以周公瑾故,非公瑾则一粒不肯妄费矣。
为公瑾是以给客故散财,为石曼卿是以重义故轻财。
今得人钱财,视同粪土,岂为谋王图伯,用之以结客乎?抑救灾恤患,而激于义之不能以已也?要不过纵洒色之欲,滋豪奴之贪,乱而不理,懦而不敢明耳,何曾有一文施及于大贤之待朝餔者。此为浪费纵欲,而借口轻财,是天下之浪子皆轻财之夫也,反不如太俭者之为得,故曰‘与其奢也宁俭’。“
九月二十七日,林随长者游至西城,发足欲往万寿寺。
寺有僧,长者每游必至方丈。
是日忽逢暴雨,势似天以同来,长者避雨于季士门下。不一盏茶,雨过,然平地皆水,可以行舟矣。林启长者曰:“此骤雨,水未退,不如升堂一坐,稍待水退乃往。”长者登堂,坐于中堂之上。时有老仆即欲入报,长者递止之曰:“勿报,我躲雨至此,权坐一时,切勿报!不报,我尚多坐一时;若报,主人出,我不过一茶即起矣。”偶宅中有老姆从内出,见是长者,不觉发声曰:“是卓吾老爹,何不速报!”便番身入内,口中道:“卓吾老爹在堂,快报知!
快报知!“于时主人出,安座已。坐未一茶,长者果起。至道中,问林曰:”何此家妇人女子尽识李卓吾耶?“林曰:”偏是妇人女子识得,具丈夫相者反不识也。此间男子见长者个个攒眉。“长者曰:”如尔言,反比不得妇人耶?“林曰:”不然。
男于惯见长者,故作寻常看,此老妇人乍见耳,乍见是以生希有想、欢喜想也。长者但自念,果寻常乎,希有乎,不必
--- 77
焚书72
问林也。若说男子不如妇人,非矣。“长者曰:”尔言是!尔言是!“疾行至万寿寺,会其僧。其僧索书。书数纸已,其徒又索联句。联句曰:”僧即俗,俗即僧,好个道场;尔为尔,我为我,大家游戏。“是夜雨不止,雨点大如车轮。长者肩舆淋漓带雨而归,大叫于舆上曰:”子看我与尔共作雨中游,何如?“林对曰:”真可谓游戏三昧,大神通自在长者矣!“
玉合
此记亦有许多曲折,但当要紧处却缓慢,却泛散,是以未尽其美,然亦不可不谓之不知趣矣。韩君平之遇柳姬,其事甚奇,设使不遇两奇人,虽曰奇,亦徒然耳。此昔人所以叹恨于无缘也。方君平之未得柳姬也,乃不费一毫力气而遂得之,则李王孙之奇,千载无其匹也。迨君平之既失柳姬也,乃不费一时力气而遂复得之,则许中丞之奇,唯有昆仑奴千载可相伯仲也。
呜呼!
世之遭遇奇事如君平者,亦岂少哉!
唯不遇奇人,卒致两地含冤,抱恨以死,悲矣!然君平者唯得之太易,故失之亦易,非许俊奇杰,安得复哉?此许中丞所以更奇也。
--- 78
822焚书
昆仑奴
许中丞片时计取柳姬,使玉合重圆;昆仑奴当时力取红绡,使重关不阻:是皆天地间缓急有用人也,是以谓之侠耳。
忠臣侠忠,则扶颠持危,九死不悔;志士侠义,则临难自奋,之死靡他。古今天下,苟不遇侠而妄委之,终不可用也。或不知其为侠而轻置之,则亦不肯为我死,为我用也。
侠士之所以贵者,才智兼资,不难于死事,而在于成事也。
使死而可以成事,则死真无难矣!
使死而不足以成事,则亦岂肯以轻死哉!贯高之必出张王,审出张王而后绝吭以死者是也。若昆仑奴既能成主之事,又能完主之身,则奴愿毕矣,纵死亦有何难,但郭家自无奈昆仑奴何耳。
剑术纵精,初何足恃。设使无剑术,郭家四五十人亦能奈之何乎?观其酬对之语可见矣。况彼五十人者,自谓囊中之物,不料其能出此网矣。一夫敢死,千夫莫当,况仅仅五十人而肯以活命换死命乎?直溃围出,本自无阻,而奈何以剑术目之!谓之剑术且不可,而乃谓之剑侠,不益伤乎!剑安得有侠也?人能侠剑,剑又安能侠人?人而侠剑,直匹夫之雄耳,西楚伯王所谓“学剑不成,去,学万人敌”者是也。夫万人之敌,岂一剑之任耶!
彼以剑侠称烈士者,真可谓不识侠者矣。鸣呼!
侠之一字,岂易言哉!自古忠臣孝子,义夫节妇,同一侠耳。
夫剑之有术,亦非真英雄者之所愿也。何也?天下无不破之
--- 79
焚书92
术也。我以术自圣,彼亦必以术自神,术而逢术,则术穷矣。
曾谓荆卿而未尝闻此乎?张良之击秦皇也,时无术士,故子房得以身免,使遇术者,立为齑粉矣。故黄石老大嗔怪于圮桥之下也。
嗣后不用一术,只以无穷神妙不可测识之术应之。
灭秦兴汉,灭项兴刘,韩、彭之俎醢不及,萧何之械系不及,吕后之妒悍不及,功成名遂而身退,堂堂大道,何神之有,何术之有,况剑术耶?
吾是以深悲鲁勾践之陋也,彼其区区,又何足以知荆卿哉!荆卿者,盖真侠者也,非以剑术侠也。
拜月
此记关目极好,说得好,曲亦好,真元人手笔也。首似散漫,终致奇绝,以配《西厢》,不妨相追逐也。自当与天地相终始,有此世界,即离不得此传奇。肯以为然否?纵不以为然,吾当自然其然。详试读之,当使人有兄兄妹妹,义夫节妇之思焉。兰比崔重名,尤为闲雅,事出无奈,犹必对天盟誓,愿终始不相背负,可谓贞正之极矣。
兴福投窜林莽,知恩报恩,自是常理。而卒结以良缘,许之归妹,兴福为妹夫,世隆为妻兄,无德不酬,无恩不答。天之报施善人,又何其巧欤!
--- 80
032焚书
红拂
此记关目好,曲好,白好,事好。乐昌破镜重合,红拂智眼无双,虬髯弃家入海,越公并遣双妓,皆可师可法,可敬可羡,孰谓传奇不可以兴,不可以观,不可以群,不可以怨乎?饮食宴乐之间,起义动概多矣。今之乐犹古之乐,幸无差别视之其可!
--- 81
焚书132
卷五读史
曹公二首
曹公欲以爱女嫁丁仪,五官中郎将曰:“妇人观貌,而丁仪目眇,恐爱女不悦。”后公与仪会,因坐而剧谈,勃然起曰:“丁掾好士,即使其两目盲,犹当嫁女与之,何况但眇。是儿误我!”鸣呼!曹公爱才而忘其眇,爱才而忘其爱,爱才而忘其女之所不爱,若曹公真可谓爱才之极矣!然丁掾亦何可当也?夫人以目眇为病,而丁掾独以目眇见为奇,吾是以知曾公之具眼矣。是故独能以双眼视丁掾也。是故丁掾可以失爱女,而不可以失岳翁!纵可以不称岳翁,而不得不称以知已之主!
又
魏武病头风,方伏枕时,一见陈琳檄,即跃然起曰:“此愈我疾!
此愈我疾!“夫文章可以起病,是天下之良药不从口
--- 82
232焚书
入而从心授也。
病即起于见文章,是天下之真药不可以形求,而但可以神领也。夫天下之善文章,如良医之善用药,古今天下亦不少矣。故不难于有陈琳,而独难于有魏武。设使呈陈琳之檄于凡有目者之前,未必不皆以为好,然未必递皆能愈疾也。唯愈疾,然后见魏武之爱才最笃,契慕独深也。故吾不喜陈琳之能文章,而喜陈琳之遇知己。盖知己甚难,虽琳亦不容不怀知己之感矣。唐之明皇,岂不是能文章者?然杜甫《三大礼赋》,浩然“不才”诗,已弃之如秦、越人矣,况六朝之庸主哉!况沈、谢引短推长,僧虔秃笔自免,孝标空续《辨命》哉!
杨修
史称丞相主簿杨修谋立曾植为魏嗣,曹丕患之,以车载废麓,内吴质与之谋。修以白操,丕大惧,质曰:“无害也。”
明日复以麓载绢而入,推验无人,操由是疑。又修每当就植,虑有关白,忖度操意豫作答教十馀条,敕门下随问应答。于是教裁出,答即入,操怪之,乃收杀修。此为实录矣。或以修聪敏异常,又与袁氏为婚,故曹公忌之。夫曹公爱才,今古所推,虽祢正平之无状,犹尔相容,陈孔璋之檄辱及父祖,且收以为记室,安得有此?
且有此,安得兼群雄而并天下也?
其欲谋立临淄,为丕等所谮是的,盖临淄本以才捷爱幸,秉意投修,故修亦自以植为知己。
植既数与修书,无所避忌,修
--- 83
焚书332
亦每于操前驰骋聪明,则修之不善韬晦,自宜取败。修与祢正平、孔北海俱相知,俱是一流人,故俱败。
反骚
朱子曰:“雄少好辞赋,慕司马相如之作,怪屈原文过相如,至不容,作《离骚》,自投江而死,悲其文,读之未常不流涕焉。
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,不得则龙蛇,遇不遇命也,何必湛身哉!乃作书往往摭《离骚》文而反之,自岷山投诸江以吊屈原云。“李生曰:《离骚》离优也;《反骚》,反其辞,以甚忧也,正谓屈子翻愁结耳。彼以世不足愤,其愤世也益甚;以俗为不足嫉,其嫉俗愈深。以神龙之渊潜为懿,则其卑鄙世人,驴骡下上,视屈子为何物,而视世为何等乎?盖深以为可惜,又深以可怜,痛原转加,而哭世转剧也。夫有伯夷之行,则以饿死为快;有士师之冲,则以不见羞汗为德:各从所好而已。若执夷之清而欲兼柳之和,有惠之和又欲并夷之清,则惠不成惠,夷不成夷,皆假焉耳。
屈子者夷之伦,扬雄者惠之类,虽相反而实相知也,实未常不相痛念也。彼假人者岂但不知雄,而亦岂知屈乎?
庙柳柳州有云:“委故都以从利兮,吾知先生之不忍,立而视其颠覆兮,又岂先生之所志?穷与达其不渝兮,夫唯服道而守义。吁嗟先生之貌不可得兮,犹仿佛其文章。托遗编而叹喟兮,涣予涕其盈眶。哀今之人兮,庸有虑时之否臧?退默然以自服兮,曰吾言之而
--- 84
432焚书
不行!“其伤今念古,亦可感也!
独太史公《屈原传》最得之。
史记屈原
夫为井者泄淤泥而莹清泉,可以汲矣,而乃不汲,真不能不令人心恻也。故知王明则臣主并受其福,不明则臣主并受其辱,又何福之能得乎?然则怀王客死于秦,屈原沉没于渊,正并受其辱者耳,曷足怪也!张仪侮弄楚怀,直似儿戏,屈原乃欲托之为元首,望之如尧、舜、三王,虽忠亦痴。观者但取其心可矣。昏愚庸主有何草制可定,左右近侍绝无与原同心者,则原亦太孤孑而无助矣。且所草稿既未定,上官大夫等安得见之?既得而见,则是吾示天下以公也。公则无有我人,又何待夺,又何夺之而下与乎?即椎以为上官大夫之能可也,不待彼有夺意斯善矣。此以人事君之道,臣之所以广忠益者,真大忠也,甚不可以不察也。
渔父
细玩此篇,毕竟是有此渔父,非假设之辞也。观其鼓枻之歌,迥然清商,绝不同调,末即顿显拒绝之迹,遂去不复与言,可以见矣。
如原决有此见,肯沉汨罗乎?
实相矛盾,各
--- 85
焚书532
执一家言也。但为渔父则易,为屈于则难,屈子所谓邦无道则愚以犯难者也。谁不能智,唯愚不可及矣。渔父之见,原亦知之,原亦能言之,则谓为屈原假设之词亦可。
招魂
朱子曰:“古者人死,则以其上服升屋履危,北面而号曰‘皋某复’。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尸。此礼所谓复也。说者以为招魂复魂,有祷祠之道,尽爱之心,盖犹冀其复生耳。
如是而不生,则不生矣,于是乃行死事。而荆楚之俗,乃或以施之生人,故宋玉哀闵屈原放逐,恐其魂魄离散,遂因国俗,托帝命,假巫语以招之。其尽爱致祷,犹古遗意。是以太史公读之而哀其志焉。“
李生曰:上帝命巫阳占筮屈平所在,与之魂魄。巫阳谓屈原放逐江南,魂魄不复日久,不待占而后知,筮而后与也。但宜即差掌梦之官往招其魂,速之来归耳。夫返魂还魄,生死肉骨,天帝专之,乃使阳筮之,帝之不足为明矣。故阳谓帝命难从,而自以己情来招引之也。天帝亦遂辞巫阳,而谢不能复用屈原焉。盖玉自比巫阳,而以上官、子兰等比掌梦之官,以怀、襄比天帝,辞意隐矣。其招之辞,只述上下四方之不可久处,但道故国土地、饮食、宫室、声妓、宴游之乐,宗族之美,绝不言当日事,可谓至妙至妙。善哉招也!痛哉招也!乐哉招也!同时景差亦有《大招辞》。至汉时淮南小山作《招隐士》。朱子曰:“淮南王安好
--- 86
632焚书
招致宾客,客有‘八公’之徒,分造词赋,以类相从,或称大山,或称小山,汉《汉文志》有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是也。“王逸云:”小山之徒,闵伤屈原身虽沉没,名德显闻,与隐山泽无异,故作《招隐士》之赋以彰其志。“
诫子诗
“明者处世,莫尚于中。
优哉游哉,于道相从。
首阳为拙,柳惠为工。饱食安步,以仕代农;依隐玩世,诡谲不逢。才尽身危,好名得华。有群累生,孤贵失和。遗馀不匮,自尽无多。圣人之道,一龙一蛇。形见神藏,与物变化,随时之宜,无有常家。“卓吾子曰:既云随时之宜,则首阳非拙;既云无有常家,则何必柳下而后为工?
班固赞曰:“刘向言少时,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,皆曰‘朔口谐倡辩,不能持论,喜为庸人诵说。
‘故令后世多传闻者。而扬雄亦以朔’言不纯师,行不纯德,其流风遗书蔑如‘也。
然朔名过实者,以其诙达多端,不名一行,应谐似优,不穷似智,正谏似直,秽德似隐。非夷、齐而是柳下惠,戒其子以尚容。……其滑稽之雄乎!“卓吾子曰:向既称朔口谐辩倡,则是论胜也,而曰”不能持论“何哉?向之所谓论者,向去朔未远,千载而上,恍然犹将见之,而问于长老之在朔时者,向可知也。当朔时,朝野无半人知朔,唯武帝知朔,故朔有谏必听。彼同时诸长老,谁是知朔者而问朔也?不见设客难乎?吁!
“言不纯师,
--- 87
焚书732
行不纯德,(其)
流风遗书篾如“乎不也?
雄之为人益可知矣。
卑卑弄其唇吻,欲以博万世之名,视朔奚啻霄壤!
予此参驳,当为朔、雄实录。
非有先生论
遇得其人,则一言以兴;遇不得其人,则一言遂死。千载遇少而不遇多,此志士所以在山,仁人所以尽养寿命也。
唯其不忍为,是以莫肯为,歌咏弹琴,乐而忘死,宜矣。然则东方生盖亦幸而遭遇汉武者也。人谓大隐居市朝,以东方生为朝隐。噫!使非武帝爱才知朔如此,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间哉?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。
子虚
子虚班固曰:“史迁称《春秋》推见至隐,《易》本隐以之显,《大雅》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、《小雅》讥小己之得失,其流及上:所言虽殊,其合德一也。相如虽多虚辞滥说,然其要归,引之节俭,此与《诗》之讽谏何异?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,犹骋郑、卫之音,曲终而奏《雅》,不已戏乎!”余谓扬雄此言非但不知人,亦且不知文;非但不知文,
--- 88
832焚书
亦且不知言,非但不知言,亦且不知讽矣。既不知讽,宜其剧秦而美新也。
贾谊
班固赞曰:“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,其论尽(甚)美,通达国体,虽古之伊、管未能远过也。使时见用,功化必盛,为庸臣所害,甚可悼痛!追观孝文玄默躬行,以移风俗,谊之所陈略施行矣。
及欲改定制度,以汉为土德,色上黄,数用五,及欲试属国,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,其术固以疏矣。谊亦天年早终,虽不至公卿,未为不遇也。凡所著述五十八篇,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《传》云。“
李卓吾曰:班氏文儒耳,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,不宜自立论也。
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,反成秽物矣。
班氏文才甚美,其于孝武以前人物,尽依司马氏之旧,又甚有见,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。
何也?
论赞须具旷古双眼,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。刘向亦文儒也,然筋骨胜,肝肠胜,人品不同,故见识亦不同,是儒而自文者也。虽不能超于文之外,然与固远矣。
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,今观仲舒不计功谋之云,似矣。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,何也?夫欲明灾异,是欲计利而避害也。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,而欲明灾异者何也?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,而又谓仁人不计利,谓越无一仁又何也?
所
--- 89
焚书932
言自相矛盾矣。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!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,可以成吾之大功,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?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,真实切用何如耶?
班氏何知,知有旧时所闻耳,而欲以贬谊,岂不可笑!
董氏章句之儒也,其腐固宜。虽然,董氏特腐耳,非诈也,直至今日,则为穿窬之盗矣。其未得富贵也,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,凡可以欺世盗名者,无所不至。其既得富贵也,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,凡所以临难苟免者,无所不为。
岂非真穿窬之人哉!是又仲舒之罪人,班固之罪人,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,故余因读贾、晁二子经世论策,痛班氏之溺于闻见,敢于沦议,遂为歌曰:驷不及舌,慎莫作孽!
通达国体,刘向自别。三表五饵,非疏匪拙。彼何人斯?千里之绝。汉廷诸子,谊实度越。利不可谋,何其迂阔!何以用之?皤须鹤发。从容庙廊,冠冕佩玦.世儒拱手,不知何说。
晁错
班固赞曰:“晁错锐于为国,远虑而不见身害。
其父睹之,经于沟渎,亡益救败,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,悲夫!错虽不终,世哀其忠,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。“
卓吾曰:晁错对策,直推汉文于五帝,非谀也,以其臣皆莫及也。故曰:“五帝神圣,其臣莫及,而自亲事。”亲事
--- 90
042焚书
则不可不知术数矣。今观其时在廷诸臣,仅贾生耳。贾生虽千古之英,然与文帝远矣,是岂文帝咸有一德之臣乎?夫既不得如五伯之佐,贤于其主,又不得如三王之臣,复与主而俱贤,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。是故晁错伤之,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。然谓汉文无辅则可,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。夫治国之术多矣,若谓人尽不知术数,必欲其皆就已之术数,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?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,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,二五帝伯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。
以至六家九流,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,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。唯儒者不知,故不可以语治。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,然皆非性定神契,心融才会,真若执左券而后为之者也。是故因其时,用其术,世无定时,我无定术,是之谓与时消息而已不劳,上也。执其术,驭其时,时固无常,术则有定,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无穷,次也,若夫不见其时,不知其术,时在则术在,而术不能违时;术在则时在,而时亦不能违术: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,上之上也。若晁错者,不过刑名之一家,申、商之一术,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,而欲牵使从已,惑矣!
夫申、商之术,非不可平均天下,而使人人视之尽如指掌也,然而祸患则自己当之矣。故错以其残忍刻薄之术,辅成太子,而太子亦卒用彼残忍刻薄之术,还害其身。
呜呼!
孰知错伤文帝之无辅,而其父反以伤晁错之无父乎!是故国尔忘家,错唯知日夜伤刘氏之不尊也。公尔忘私,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晁氏之不安矣。
千载之下,真令人悲伤而不可已,乃班固反讥其父不能学赵母,谬哉!
--- 91
焚书142
绝交书
此书若出相知者代康而为之辞则可;若康自为此词,恐无此理。涛之举康,盖所谓真相知者;而康之才亦实称所举。
康谓己之情性不堪做官,做官必取祸,是也;谓涛不知己,而故欲贻之祸,则不是。
以己为鸳雏,以涛为死鼠,又不是。
以举我者为不相知,而直与之绝,又以己为真不爱官,以涛为爱官者,尊己卑人,不情实甚,则尤为不是矣。鸣呼!如康之天才,稍加以学,抑又何当也,而肯袭前人之口吻,作不情之遁辞乎?
然此书实峻绝可畏,千载之下,犹可想见其人。
毋曰余贬康也,全为上上人说耳。
养生论
嵇、阮称同心,而阮则体妙心玄,一似有闻者,观其放言,与孙登之啸可睹也。若向秀注《庄子》,尤为已见大意之人,真可谓庄周之惠施矣。康与二子游,何不就彼问道?今读《养生论》全然不省神仙中事,非但不识真仙,亦且不识养生矣。
何以当面蹉过如此耶?
以此聪明出尘好汉,虽向、阮亦无如之何,真令人恨恨。虽然,若其人品之高,文辞之妙,
--- 92
242焚书
则岂“七贤”之所可及哉!
琴赋
《白虎通》曰:“琴者,禁也。禁人邪恶,归于正道,故谓之琴。”余谓琴者心也,琴者吟也,所以吟其心也。人知口之吟,不知手之吟;知口之有声,而不知手亦有声也。如风撼树,但见树鸣,谓树不鸣不可也,谓树能鸣亦不可。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。听者指谓琴声,是犹指树鸣也,不亦泥欤!
尸子曰:“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南风,曰:‘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。
‘因风而思民愠,此舜心也,舜之吟也。微子伤殷之将亡,见鸿雁高飞,援琴作操,不敢鸣之于口,而但鸣之于手,此微子心也,微子之吟也。文王既得后妃,则琴瑟以友之,钟鼓以乐之,向之展转反侧,寤寐思(复)者,遂不复有,故其琴为《关雎》。而孔子读而赞之曰:“《关雎》乐而不淫。”言虽乐之过矣,而不可以为过也。此非文王之心乎?非文王其谁能吟之?汉高祖以雄才大略取天下,喜仁柔之太子既有羽翼,可以安汉;又悲赵王母子属在吕后,无以自全。故其倚瑟而歌鸿鹄,虽泣下沾襟,而其声慷慨,实有慰藉之色,非汉高之心乎?非汉高又孰能吟之?
由此观之,同一心也,同一吟也,乃谓“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”,何也?夫心同吟同,则自然亦同,乃又谓“渐近自然”,又何也?岂非叔夜所谓未达礼乐之情者耶!故曰:“言
--- 93
焚书342
之不足,故歌咏之;歌咏之不足,故不知手之舞之。“康亦曰:”复之不足,则吟咏以肆志;吟咏之不足,则寄言以广意。“傅仲武《舞赋》云:”歌以咏言,舞以尽意。
论其诗不如听其声,听其声不如察其形。“以意尽于舞,形察于声也。由此言之,有声之不如无声也审矣,尽言之不如尽意又审矣。然则谓手为无声,谓手为不能吟亦可。唯不能吟,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,其为自然何可加者,而孰云其不如肉也耶?
吾又以是观之,同一琴也,以之弹于袁孝尼之前,声何夸也?以之弹于临绝之际,声何惨也?琴自一耳,心固殊也。
心殊则手殊,手殊则声殊,何莫非自然者,而谓手不能二声可乎?而谓彼声自然,此声不出于自然可乎?故蔡邕闻弦而知杀心,钟子听弦而知流水,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(兢),盖自然之道,得手应心。其妙固若此也。
幽愤诗
康诣狱明安无罪,此义之至难看也,诗中多自责之辞,何哉?若果当自责,此时而后自责,晚矣,是畏死也。既不畏死以明友之无罪,又复畏死而自责,吾不知之矣。夫天下固有不畏死而为义者,是故终其身乐义而忘死,则此死固康之所快也,何以自责为也?亦犹世人畏死而不敢为义者,终其身宁无义而自不肯以义而为朋友死也,则亦无自责时矣。朋友君臣,莫不皆然。世未有托孤寄命之臣,既许以死,乃临
--- 94
42焚书
死而自责者。
“好善暗人”之云,岂别有所指而非以指吕安乎否耶?当时太学生三千人,同日伏阙上书,以为康请,则康益可以死而无责矣。
钟会以反虏乘机害康,岂康尚未之知,而犹欲颐性养寿,改弦易辙于山阿岩岫之间耶?此岂嵇康颐性养寿时也?余谓叔夜何如人也,临终奏《广陵散》,必无此纷坛自责,错谬幸生之贱态,或好事者增饰于其间耳,览者自能辩之。
酒德颂
《法言》曰:“螟岭之子,蜾赢祝之曰:‘类我类我’,久则肖之矣。
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。“李轨曰:”螟岭桑虫,蜾惠峰虫。蜂虫无子,取桑虫蔽而殪之,幽而养之,祝曰‘类我’,久则化成蜂虫矣。“此颂唯结语独新妙,非《法言》引用意,读者详之!
今人言养子为螟蛉子即此。然则道学先生、礼法俗士,举皆蜂虫之螟蛉于哉!犹自谓二豪,悲欤!
思旧赋
向秀《恩旧赋》只说康高才妙技而已。
夫康之才之技,亦今古所有;但其人品气骨,则古今所希也。
岂秀方图自全,不
--- 95
焚书542
敢尽耶?则此赋可无作也,旧亦可无尔思矣。秀后康死,不知复活几年,今日俱安在也?康犹为千古人豪所叹,而秀则已矣,谁复更思秀者,而乃为此无尽算计也耶!且李斯叹东门,比拟亦大不伦。
“竹林七贤”,此为最无骨头者,莫曰先辈初无臧贬“七贤”者也。
杨升庵集
余读先生文集有感焉。夫古之圣贤,其生也不易,其死也不易。
生不易,故生而人皆仰;死不易,故死而人尔思。
于是乎前面生者,犹冀有待于后世;后而生者,又每叹恨于后时;同时而生者,又每每比之如附骥,比之如附青云。则圣贤之生死固大矣。
余读先生文集,欲求其生卒之年月而不得也。遍阅诸序文,而序文又不载。彼盖以为序人之文,只宜称赞其文云耳,亦犹序学道者必大其道,叙功业者必大其功,叙人品者必表扬其梗概,而岂知其不然乎?盖所谓文集者,谓其人之文的然必可传于后世,然后集而传之也。则其人之文当皎然如日星之炳焕,凡有目者能睹之矣,而又何籍于叙赞乎?彼叙赞不已赘乎?
况其人或未必能文,则又何以知其文之必可传,面遂赞而序之以传也?故愚尝谓世之叙文者多,其无识孙子欲借他人位望以光显其父祖耳。
不然,则其势之不容以不请,而又不容以不文辞者也。夫文而待人以传,则其文可知也,将
--- 96
642焚书
谁传之也?若其不敢不请,又不敢辞,则叙文者亦只宜直述其生卒之日,与生平之次第,使读者有考焉斯善矣。
吁!先生人品如此,道德如此,才望如此,而终身不得一试,故发之于文,无一体不备,亦无备不造,虽游其门者尚不能赞一辞,况后人哉!于是以窃附景仰之私,欲考其生卒始末,履历之详,如昔人所谓年谱者,时时置几案间,俨然如游其门,蹑而从之。而序集皆不载,以故恨也。况复有矮子者从风吠声,以先生但可谓之博学人焉,尤可笑矣!
蜻蛉谣
古今人情一也,古今天下事势亦一也。
某也从少至老,原情论势,不见有一人同者,故余每每惊讶,以为天何生我不祥如此乎!夫人性不甚相远,而余独不同,非不祥而何?余初仕时,亲见南倭、北虏之乱矣;最后入滇,又熟闻土官徭僮之变矣。
大概读书食禄之家,意见皆同,以余所见质之,不以为狂,则以为可杀也。今读先生集,记姜公事。姜公之心正与余合,而先生取之如此,则知先生唯不用,用必为姜公无疑矣。
生虽后时,见符前哲,亦可以证余生之非不样也。
因喜录此。
--- 97
焚书742
唐贵梅传
升庵先生《孝烈妇唐贵梅传》曰:“烈妇姓唐,名贵梅,池州贵池人也。
笄年适朱,夫贫且弱。
有老姑者,悍而淫,少与徽州富商有私。弘治中,富商复至池,见妇悦之,密以金帛赂姑。姑利其有,诲妇淫者以百数,弗听;迫之,亦弗听,加以箠楚,又弗听;继以炮烙,体无完肤,终不听。姑乃以妇不孝讼于官。通判慈溪毛玉受赂,倍加刑焉。妇几死,然终不听也。商犹慕其色,令姑保出之。亲党咸劝妇曰:‘何不吐实?
‘妇曰:’若然,全吾名而污吾姑乎?
‘乃夕易褂襡,雉经于后园古梅树下。姑不知也。及旦,手持桑杖,将入室挺之。且骂且行,曰:’恶奴!早从我言,得金帛享快乐,今定何如也?
‘入室无见,寻至树下,乃知其死,因大恸哭。亲党咻曰:’生既以不孝讼,死乃称妪心,何以恸哭为?
‘姑曰:’妇在,吾犹有望;妇死,商人必倒赃。吾是以哭,非哭恶奴也。
‘尸悬于树三日,颜如生,樵夫牧儿见者咸堕泪。每岁梅月之下,隐隐见其形。有司以府官故,终不敢举节。余舅氏喻士积薄游至池,闻其事,作诗吊之,归,属慎为传其事。
呜呼!妇生不辰,遭此悍姑。生以梅为名,死于梅之株。冰操霜清,梅乎何殊!既孝且烈,汗青宜书。有司失职,咄哉可吁!乃为作传,以附露筋碑之跗。“
卓吾子曰:先王教化,只可行于穷乡下邑,而不可行于
--- 98
842焚书
冠裳济济之名区;只可行于三家村里不识字之女儿,而不可行于素读书而居民上者之君子。池州通判毛玉,非素读书而居民上之君子乎?
慈溪为县,又非毛玉所产之巨邑名区乎?
今通判贪贿而死逼孝烈以淫,素读书而沐教化者如此,孝烈唐贵梅宁死而不受辱,未曾读书而沐圣教者如彼:则先王之教化亦徒矣。
“孝烈”二字,杨太史特笔也。夫贵梅之死烈矣,于孝何与?
盖贵梅所以宁死而不自白者,以姑之故也。不然,岂其不切齿痛恨于贿嘱之商,而故忍死以为之讳哉?书曰“孝烈妇”,当矣。死三日而尸犹悬,颜如生,众人虽知而终不敢举,每岁之暮,白月照梅,隐隐如见,犹翼有知者乎?
吁!
今之官府,不但此等之死不肯代白,纵有别项容易表白者,亦必有势与力而后肯。孰知数千里之外,无干与之人,不用请求而遂以孝烈传其事也?杨太史当代名流,有力者百计欲借一言以为重而不得,今孝烈独能得太史之传以自昭明于百世,孝烈可以死矣。
设使当其时贵池有贤者果能慨然白之于当道,亦不过赐额挂匾,了一故事耳矣,其谁知重之乎?
自此传出,而孝烈之形,吾知其不复重见于梅月之下也!升庵之闻,闻于舅喻士积。士积夙游贵池,亲见其事,曾为诗以吊之,故升庵作传,具载士积见闻始未,以上积可信也。然则此传不但孝烈藉以章显,士积亦附以著名矣,传岂徒作耶!
嗟嗟!毛通判当日之为,亦只谓贪其贿而人莫知也——贵梅已死,而谁为白也。
孰知不白于贵池而卒白于新都乎?
今《升庵文集》盛行于世,夫谁不知传其事于此集之中者?
贵池人士咸知有赃吏毛玉受贿而死逼孝烈以淫也,慈溪人士亦咸知有乡官毛玉受贿而死逼孝烈以淫也。
毛玉唯无孙子则已,苟
--- 99
焚书942
有子,则必不敢认毛玉以为父;苟有孙,则必不敢认毛玉以为祖矣。
盖同乡少年倾慕太史之日久矣,读其书,阅其事,则必私相告语。私相告语,未有不窃笑而背骂者。夫毛玉之心,本欲多积金钱以遗其孙子,使孙子感己也,又安知反使孙子不敢认己也哉!太史之传,严于先王之教化明矣。余谓此传有裨于世教者弘也,故复亟读而详录之,以为孝烈之外传云。
茶夹铭
唐右补阙綦毋旻著《代茶饮序》云:“释滞消壅,一日之利暂佳;瘠气耗精,终身之苦斯大。获益则归功茶力,贻害则不谓茶灾。”余读而笑曰:“释滞消壅,清苦之益实多,瘠气耗精,情欲之害最大。
获益则不谓茶力,自害则反谓茶殃。“
吁!是恕已责人之论也。乃铭曰:我老无朋,朝夕唯汝。世间清苦,谁能及子?逐日子饭,不辨几钟,每夕余酌,不问几许。夙兴夜寐,我愿与子终始。子不姓汤,我不姓李,总之一味清苦到底。
李白诗题辞
升庵曰:“白慕谢东山,故自号东山李白。杜子美云‘汝
--- 100
052焚书
与东山李白好‘是也。刘昫修《唐书》,乃以白为山东人、遂致纷纷耳。“因引曾子固称白蜀郡人,而取《成都志》谓白生彰明县之青莲乡以实之。卓吾曰:蜀人则以白为蜀产,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,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,而修入《一统志》、盖自唐至今然矣。
今王元美断以范传正《墓志》为是,曰:“白父客西域,逃居绵之巴西,而白生焉。
是谓实示。“呜呼!一个李白,生时无所容入,死而千百馀年,慕而争者无时而已。
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,无处不是其生之地。
亦是天上星,亦是地上英。亦是巴西人,亦是陇西人,亦是山东人,亦是会稽人,亦是浔阳人,亦是夜郎人。死之处亦荣,生之处亦荣,流之处亦荣,囚之处亦荣,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,读其书,见其人,亦荣亦荣!莫争莫争!
伯夷传
真西山云:“此传姑以文取。”杨升庵曰:“此言甚谬。若道理有戾,即不成文,文与道岂二事乎?
益见其不知文也。
本朝又有人补订《伯夷传》者,异哉!“又曰:”朱晦翁谓孔子言伯夷‘求仁得仁,又何怨’,今太史公作《伯夷传》满腹是怨,此言殊不公也。“卓吾子曰:”何怨“是夫子说,”是怨“
是司马子长说。
翻不怨以为怨,文为至精至妙也。
何以怨?
怨以暴之易暴,怨虞、夏之不作,怨适归之无从,怨周土之蔽之不可食,遂含怨而饿死。此怨曷可少也?
今学者唯不敢怨,
--- 101
焚书152
故不成事。
岳王并施全
宋赠鄂王岳飞隘忠武,其文曰:“李将军口不出辞,闻者流涕;蔺相如身虽已死,凛然犹生。”又曰:“易名之典虽行,议礼之言未一。始为忠愍之号,旋更武穆之称。获睹中兴之旧章,灼知皇祖之本意。爰取危身奉上之实,仍采勘定祸乱之文。合此两言,节其一惠。昔孔明之志兴汉室,子仪之光复唐都,虽计效以或殊,在秉心而弗异。垂之典册,何嫌今古之间辞;赖及子孙,将与山河而并久。”杨升庵曰:“今天下岳祠皆称武穆,此宋定之谥也。当称忠武为宜。”又曰:“朱文公云:‘举世无忠义,这些正气忽自施全身上发出来。
‘故《续纲目》书施全刺秦桧不克而死,亦文公遗意也。近有人云:’今之岳祠多铸贼桧像,跪缚门外。当更铸施全像,立在左,持刀砍桧乃得。
‘“李卓吾曰:此论甚当,甚有益风教。
倘札官言官肯上一疏,则忠武之谥,晓然于百世;施全之忠,暴白于圣朝矣。不然,人人未得知也。
--- 102
252焚书
张千载
庐陵张千载,字毅甫,别号一鹗,文山之友也。文山贵时,屡辟不出。及文山自广败还,至吉州城下,千载潜出相见,曰:“丞相往燕,千载亦往。”往即寓文山囚所近侧,三年供送饮食无缺。又密造一椟,文山受命日,即藏其首,访知夫人欧阳氏在俘虏中,使火其尸,然后拾骨置囊,舁椟南归,付其家安葬。是日,文山之子梦其父怒曰:“绳钜未断!”
其子惊觉,遽启视之,果有绳束其发。李卓吾既书其事,遂为之赞曰:不食其禄,肯受其缚!一绳未断,如锥刺腹。生当指冠,死当怒目。张氏何人,置囊舁椟。生死交情,千载一鹗!
李涉赠盗
唐李涉《赠盗》诗曰:“相逢不用相回避,世上如今半是君。”刘伯温《咏梁山泊分赃台》诗云:“突兀高台累土成,人言暴客此分赢。饮泉清节今寥落,何但梁山独擅名!”《汉书》云:“吏皆虎而冠。”
《史记》云:“此皆劫盗而不操戈矛者。”李卓吾曰:此皆操戈矛而不畏官兵捕盗者。因记得盗赠
--- 103
焚书352
官吏亦有诗一首,并录附之:未曾相见心相识,敢道相逢不识君?
一切萧何今不用,有赃抬到后堂分。肯怜我等夜行苦,坐者十三行十五。若谓私行不是公,我道无私公奚取?君倚奉公戴虎冠,谁得似君来路宽?月有棒钱日有廪,我等衣食何盘桓!君若十五十三俱不许,我得持强分廪去,驱我为盗宁非汝!
封使君
古传记言汉宣城郡守封邵,一日化为虎,食郡民。民呼曰,封使君,即去不复来。其地谣曰:“莫学封使君,生不治民死食民!”张、禺有诗云:“昔日封使君,化虎方食民;今日使君者,冠裳而吃人。”又曰:“昔日虎使君,呼之即惭止;今日虎使君,呼之动牙齿。”又曰:“昔时虎伏草,今日虎坐衙。大则吞人畜,小不遗鱼虾。”或曰此诗太激。禺山曰:“我性然也。”升庵戏之曰:“东坡嬉笑怒骂皆成诗,公诗无嬉笑,但有怒骂耶?”李卓吾复谑之曰:果哉怒骂成诗也!升庵此言,甚于怒骂。
--- 104
452焚书
宋统似晋
先生谓宋统似晋,余谓宋多贤君,晋无一主,即宋艺祖以比司马炎何如也?
唯其仁柔,是以怯弱,然爱民好士之报,天亦不爽矣。徽、钦虽北辕,与怀、愍青衣行酒,跳足执盖,实大迳庭。
天之厚宋,亦可知也。
唐虽稍得,然无主不乱,个个出走。自五丁开道以来,巴蜀遂为唐帝逃窜后户,与汉已大不侔矣。故谓宋比汉不得则可,谓比唐不得则不可,况比晋乎?
晋之司马懿,一名柔奸家奴也,更加以司马师之强悍,马司昭之弑夺,而何可以比艺祖?
司马炎一名得志狭耶也,更济以贾南风之淫妒,问公私之虾蟆,而何可以比太宗?况仁宗四十年恭俭哉,神宗励精有为哉!所恨宋主无一刚耳。故余谓唐、宋一也,比之晋则已甚。若康节不答国祚之问,唯取架上《晋纪》以示,见徽、钦事符怀、愍,南渡事似江东,非以是遂为晋比也。
逸少经济
先生谓逸少“识虑精深,有经济才,而为书名所盖,后世但以翰墨称之,艺之为累大哉!”卓吾子曰:艺又安能累人?
--- 105
焚书552
凡艺之极精者,皆神人也,况翰墨之为艺哉!先生偏矣!或曰:先生盖自寓也。
孔北海
“北海大志直节,东汉名流,而与‘建安七子’并称;骆宾王劲辞忠愤,唐之义士,而与‘世拱四杰’为列。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闲,可惜也!”卓吾子曰:文章非末技,大闲岂容掩?先生差矣!或曰:先生皆自况也。
经史相为表里
经、史一物也。史而不经,则为秽史矣,何以垂戒鉴乎?
经而不史,则为说白话矣,何以彰事实乎?故《春秋》一经,春秋一时之史也。
《诗经》《书经》,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。而《易经》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,史之所从来,为道屡迁,变易匪常,不可以一定执也。故谓六经皆史可也。
--- 106
652焚书
钟馗即终葵
杨升庵曰:“《考工记》云:‘大圭首终葵。
‘注:’终葵,椎也。
齐人名椎曰终葵。“盖言大圭之首似椎也。
《金石录》以为晋、宋人名。夫以终葵为名矣,后又讹为钟馗。俗又画一神像帖于门首,执椎以击鬼。
好怪者便傅会说钟馗能啖鬼。
画士又作《钟馗元夕出游图》,又作《钟馗嫁妹图》。文士又戏作《钟馗传》,言钟馗为开元进士,明皇梦见,命工画之。按孙逖、张说文集有《谢赐钟馗画表》,先于开元久矣,亦如石敢当,《急就章》中虚拟人名也。俗便立石于门,书‘太山石敢当’,文人亦作《石敢当传》。
昧者相传,便谓真有其人矣。“
卓吾子曰:莫怪他谓真有其人也,此物比真人还更长久也。
且先生又安知不更有钟馗其人乎?
终葵二字,亦是后人名之耳。
后人可以名终葵,又后人独不可以名钟馗乎?假则皆假,真则皆真,先生勿太认真也!先生又曰:“苏易简作《文房四谱》云:‘虢州岁贡钟馗二十枚。
‘慎按:砚以钟馗名,亦即《考工记》终葵大圭之义,盖砚形如大圭耳。“李卓吾曰:苏易简又以进士钟馗而讹呼石为钟馗矣。砚石为钟馗,钟馗为进士,进士为大圭首,大圭首为椎,总之一椎而已,先生勿劳也!
--- 107
焚书752
段善本琵琶
唐贞元中,长安大旱,诏移两地祈雨。
街东有康昆仑,琵琶号为第一手,自谓街西无己敌也。登楼弹新翻调《绿腰》。
及度曲,街西亦出一女郎,抱乐器登楼弹之,移在枫香调中,妙技入神。昆仑大惊,请与相见,欲拜之为师。女郎更衣出,乃庄严寺段师善本也。德宗闻名,召加奖赏,即令昆仑弹一曲。段师曰:“本领何杂耶?兼带耶声。”昆仑拜曰:“段师神人也。”德宗诏授康昆仑。段师奏曰:“请昆仑不近乐器十数年,忘其本领,然后可授。”卓吾子曰:至哉言乎!学道亦若此矣,凡百皆若此也。读书不若此,则不如不读;作文不若此,则不如不作;功业不若此,则未可言功业;人品不若此,亦安得谓之人品乎?总之鼠窃狗偷云耳。无佛处称尊,康昆仑之流也。何足道!何足道!
樊敏碑后
镌石,技也,亦道也。文惠君曰:“嘻!
技益至此乎?“庖丁对曰:”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“是以道与技为二,非也。造圣则圣,入神则神,技即道耳。技至于神圣所在之处,
--- 108
852焚书
必有神物护持,而况有识之人欤!
且千载而后,人犹爱惜,岂有身亲为之而不自爱惜者?石工书名,自爱惜也,不自知其为石工也,神圣在我,技不得轻矣。否则,读书作文亦贱也,宁独镌石之工乎?
虽然,刘武良以精镌书名可也,今世镌工,又皆一一书名碑阴何哉?学步失故,尽相习以谓当然,可笑矣!故雕镌者工,则书镌者姓名,碑盖藉镌而传也。镌者或未甚工,而所镌之字与其文,或其文之贤,的然必传于世,则镌石之工亦必镌石以附之。所谓交相附而交相传也。盖技巧神圣,人自重之。能为人重,则必借重于人。然元佑奸党碑,石工常安民乃恳求勿镌姓名于其后,又何耶?
诗画
东坡先生曰: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。作诗必此诗,定知非诗人。”升庵曰:“此言画贵神,诗贵韵也。然其言偏,未是至者。晁以道和之云:‘画写物外形,要物形不改;诗传画外意,贵有画中态。
‘其论始定。“卓吾子谓改形不成画,得意非画外,因复和之曰:”画不徒写形,正要形神在;诗不在画外,正写画中态。“杜子美云:”花远重重树,云轻处处山。“
此诗中画也,可以作画本矣。唐人画《桃源图》,舒元舆为之记云:“烟岚草木,如带香气。熟视详玩,自觉骨戛青玉,身入镜中。”此画中诗也,绝艺入神矣。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,曰:“浪得名耳。”已而坐卧其下,三日不能去。座翼初不服
--- 109
焚书952
逸少,有家鸡野鹜之论,后乃以为伯英再生。然则入眼便称好者,决非好也,决非物色之人也,况未必是吴之与庾,而何可以易识。噫!千百世之人物,其不易识,总若此矣。
党籍碑
“安石误国之罪,本不容诛;而安石无误国之心,天地可鉴。主意于误国而误国者,残贼之小人也,不待诛也。主意利国而误国者,执拗之君子也,尚可怜也。”卓吾曰:“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,而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。小人误国犹可解救,若君子而误国,则未之何矣。何也?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。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,孰能止之。如朱夫子亦犹是矣。故予每云贪官之害小,而清官之害大;贪官之害但及千百姓,清官之害并及于儿孙。余每每细查之,百不失一也。
无所不佩
王逸曰:“行清洁者佩芳,德光明者佩玉,能解结者佩觿,能决疑者佩玦.故孔子无所不佩也。”李卓吾曰:道学原重外饰,盖自古然矣,而岂知圣人之不然乎?古者男子出行不离
--- 110
062焚书
剑佩,远行不离弓矢,日逐不离觿玦.佩玉名为随身之用,事亲之物,其实思患豫防,文武兼设,可使由而不可使知之道也,与丘田寓兵同括矣。意不在文饰,特假名为饰耳。后人昧其实也,以是为美饰而矜之。务内者从而生厌曰:“是皆欲为侈观者,何益之有!”故于今并不设备,而文武遂判。非但文士不知武备,至于武人居常走谒,亦效文装矣:宽衣博带,雍雍如也,肃肃如也。一旦有警,岂特文人束手,武人亦宁可用耶?
荀卿李斯吴公
升庵先生曰:“以荀卿大儒,而弟子有焚书坑儒之李斯,以李斯为师,而弟子有治行第一之吴公。人之贤否,信在自立,不系师友也。”卓吾子曰:能自立者,必有骨也。有骨则可藉以行立。苟无骨,虽百师友左提右挚,其奈之何?一刻无人,一刻站不得矣。然既能行立,则自能奔走求师,如颜、曾辈之于孔子然,谓其不系师友,亦非也。
宋人讥荀卿
宋人谓卿之学不醇,故一传于李斯,即有坑儒焚书之祸。
--- 111
焚书162
夫弟子为恶而罪及师,有是理乎?若李斯可以累荀卿,则吴起亦可以累曾子矣。
《盐铁论》曰:“李斯与苞丘子同事荀卿,而苞丘子修道白屋之下。”卓吾子曰:使李斯可以累荀卿,则苞丘子亦当请封荀子矣。
季文子三思
文子相三君,其卒也无衣帛之妾,食粟之马,无重器备,左氏侈然称之。黄东发曰:“行父怨归父谋去三家,至扫四大夫之兵以攻齐。方公子遂弑君立宣公,行父之不能讨,反为之再如齐纳赂焉。又帅师城莒之诸、郓二邑以自封殖,其为妾马金玉也多矣,是即王莽之谦恭也。时人皆信之,故曰‘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
‘夫子不然之,则曰’再恩可矣‘。
若曰:‘再尚未能,何以云三思也?
‘使能再思,不党篡而纳赂,专权而兴兵,封殖以肥已矣。文公不得其辞,乃云’思至于三,则私意起而反惑‘。诚如其言,则《中庸》所谓’思之不得弗措也‘,管子所谓’思之思之又重思之,思之不通,鬼神将通之‘,吴臣劝诸葛恪十思者,皆非矣。“卓吾曰:周公之圣,唯在于思兼,思而不合,则夜以继日。一夜一日,思之又何止三也?朱子盖惑于圣人慎思之说,遂以三思为戒。唯其戒三思,是以终身不知圣人之慎思也。我愿学者千思万思,以思此”慎思“二字。苟能得慎思之旨于千思万思之中,则可以语思诚之道矣,区区一季文子,何足以烦思虑乎!
--- 112
262焚书
陈恒弑君
升庵先生曰:“孔子沐浴而朝,于义尽矣。胡氏乃云‘仲尼此举,先发后闻可也’。
是病圣人之未尽也。
果如胡氏之言,则不告于君而擅兴甲兵,是孔子先叛矣,何以讨人哉!胡氏释之于《春秋》,朱子引之于《论语》,皆未知此理也。岳飞金牌之召,或劝飞勿班师。飞曰‘此乃飞友,非桧友也。
‘始为当于义矣。“李卓吾曰:世固有有激而为者,不必问其为之果当也;有有激而言者,不必问其能践言与否也。哀其志可也,原其心可也,留之以为天下后世之乱臣贼子惧可也。何必说尽道理,以长养乱贼之心乎?若说非义,则孔子沐浴之请亦非义矣。
何也?
齐人弑君,与鲁何与也?
鲁人尚无与,又何与于家居不得与闻政事之孔子也?不得与而与,是出位之僭也。明知哀公三子皆不可与言而言,是多言之穷也。总之为非义矣。总之为非义,然总之为出于义之有所激也,总之为能使乱臣贼子惧也,即孔子当日一大部《春秋》也,何待他日笔削《鲁史》而后谓之《春秋》哉!先正蔡虚斋有《岳飞班师》一论,至今读之,犹令人发指冠,目裂眦,欲代岳侯杀秦桧、灭金虏而后快也,何可无此议论也?明知是做不得,说不得,,然安可无此议论乎?安得无此议论乎?
--- 113
焚书362
王半山
半山谓荆轲豢于燕,故为燕太子丹报秦。信斯言也,亦谓吕尚豢于周,故为周伐纣乎?相知在心,岂在豢也,半山之见丑矣。且荆卿亦何曾识燕丹哉!只无奈相知如田光者荐之于先,又继以刎颈送之于后耳。荆卿至是,虽欲不死,不可得矣。故余有《咏荆卿》一首云:“荆卿原不识燕丹,祗为田光一死难。慷慨悲歌为击筑,萧萧易水至今寒。”又有《咏侯生》二首云:“夷门画策却秦兵,公子夺符出魏城。上客功成心遂死,千秋万岁有侯嬴。”又“晋鄙合符果自疑,挥锤运臂有屠儿。情知不是信陵客,刎颈迎风一送之。”盖朱亥于公子相知不深,又值侯生功成名立之际,遂以死送之耳。虽以死送公子,实以死送朱亥也。丑哉宋儒之见,彼岂知英雄之心乎!盖古人贵成事,必杀身以成之;舍不得身,成不得事矣。
为赋而相灌输
“为赋”二字甚明,何说未明也?盖为赋而相灌输,非为商而相灌输也。
为赋而相灌输,即如今计户纳粮运租之类;为
--- 114
462焚书
商而相灌输,乃是驱农民以效商贾之为。夫既驱农民以效商矣,又将驱何民以事农乎?若农尽为商,则田尽不辟,又将以何物为赋而相输灌也?曷不若令商自为之,而征其税之为便乎?农有租赋之入,商有征税之益,两利兼收,愚人亦知,而谓武帝不知耶?盖当时霍子孟辈,已不晓桑大夫均输之法之善矣,何况班盂坚哉!俗士不可语于政,信矣。
文公著书
“朱文公谈道著书,百世宗之。然观其评论古今人品,诚有违公是而远人情者:王安石引用奸耶,倾覆宗社也,乃列之名臣录而称其道德文章,苏文忠道德文章,古今所共仰也,乃力诋之,谓得行其志,其祸又甚于安石。
夫以安石之奸,则末减其已著之罪;以苏子之贤,则巧索其未形之短。此何心哉?“卓吾子曰:文公非不知坡公也。坡公好笑道学,文公恨之,直欲为洛党出气耳,岂其真无人心哉!若安石自宜取。
先生又曰:“秦桧之奸,人皆欲食其肉,文公乃称其有骨力;岳飞之死,今古人心何如也,文公乃讥其横,讥其直向前厮杀。汉儒如董如贾,皆一一议其言之疵,诸葛孔明名之为盗,又议其为申、韩;韩文公则文致其大颠往来之书,亹亹千余言,必使之不为全人而后己。盖自周、孔而下,无一人得兔者。忆文公注《毁誉章》云:‘圣人善善速,而恶恶则已缓矣。
‘又曰:’但有先褒之善,而无预诋之恶。
‘信斯言也,
--- 115
焚书562
文公于此,恶得为缓乎?
无乃自蹈于预诋人之恶也?“卓吾子曰:此俱不妙,但要说得是耳。一苏文忠尚不知,而何以议天下之士乎?文忠困厄一生,尽心尽力干办国家事一生。据其生平,了无不干之事,亦了不见其有干事之名,但见有嬉笑游戏,翰墨满人间耳。而文不识,则文公亦不必论人矣。
闇然堂类纂引
《闇然堂类纂》者何?
潘氏所纂以自为鉴戒之书也。余读而善之,而目力竭于既老,故复录其最者以自鉴戒焉。夫余之别潘氏多年矣,其初直为是木讷人耳,不意其能刚也。大抵二十馀年以来,海内之友寥落如辰星,其存者或年往志尽,则日暮自倒,非有道而塞变,则盖棺犹未定也。其行不掩言,往往与卓吾子相类,乃去华之于今日,其志益坚,其气益实,其学愈造而其行益修,断断乎可以托国托家而托身也。非其暗室屋漏,暗然自修,不忘鉴戒,安能然乎?设余不见去华,几失去华也。余是以见面喜,去而思,思而不见则读其书以见之,且以示余之不忘鉴戒,亦愿如去华也。
夫鉴戒之书,自古有之,何独去华。盖去华此《纂》皆耳目近事,时日尚新,闻见罕接,非今世人士之所常谈。譬之时文,当时则趋,过(时)则顽。又譬之于曲则新腔,于词则别调,于律则切响,夫谁不侧耳而倾听乎?
是故喜也。
喜则必读,读则必鉴必戒。
--- 116
62焚书
朋友篇
去华友朋之义最笃,故是《纂》首纂笃友谊。夫天下无朋久矣。
何也?
举世皆嗜利,无嗜义者。
嗜义则视死犹生,而况幼孤之托,身家之寄,(其又何辞也?)
嗜利则虽生犹死,则凡攘臂而夺之食,下石以灭其口,皆其能事矣。今天下之所称友朋者,皆其生而犹死者也。此无他,嗜利者也,非嗜友朋也。
今天下曷尝有嗜友朋之义哉!
既未尝有嗜义之友朋,则谓之曰无朋可也。以此事君,有何赖焉?
阿寄传
钱塘田豫阳汝成有《阿寄传》。阿寄者,淳安徐氏仆也。
徐氏昆弟别产而居:伯得一马,仲得一牛,季寡妇得寄。寄年五十余矣,寡妇泣曰:“马则乘,牛则耕,踉跄老仆,乃费吾藜羹!”阿寄叹曰:“噫!主渭我力不牛马若耶!”乃画策营生,示可用状。寡妇悉簪珥之属,得金一十二两畀寄,寄则入山贩漆,期年而三其息,谓寡妇曰:“主无忧,富可立至矣。”
又二十年而致产数万金,为寡妇嫁三女,婚两郎,赍聘皆千金。又延师教两郎,皆输粟入大学,而寡妇阜然财雄一邑矣。
--- 117
焚书762
顷之,阿寄病且革,谓寡妇曰:“老奴马牛之报尽矣。”出枕中二楮,则家计巨细悉均分之,曰:“以此遗两郎君!”言讫而终。徐氏诸孙或疑寄私蓄者,窃启其箧,无寸丝粒粟之储焉。一妪一儿,仅敝缊掩体而已。余盖闻之俞鸣和。又曰:“阿寄老矣,见徐氏之族,虽幼必拜,骑而遇诸途,必控勒将数百武以为常。
见主母不睇视,女虽幼,必传言,不离立也。“
若然,则缙绅读书明礼义者,何以加诸?以此心也,奉君亲,虽谓之大忠纯孝可也。
去华曰:“阿寄之事主母,与李元之报生父何以异?
余尤嘉其终始以仆人自居也。三读斯传,起爱起敬,以为臣子而奉君亲者能如是,吾何忧哉?“李卓吾曰:父子天性也。子而逆天,天性何在?夫儿尚不知有父母,尚不念昔者乳哺顾复之恩矣,而奴反能致孝以事其主。然则其天定者虽奴亦自可托,而况友朋;虽奴亦能致孝,而况父子。
彼所谓天性者,不过测度之语;所谓读书知孝弟者,不过一时无可奈何之辞耳。
奴与主何亲也?
奴于书何尝识一字也?
是故吾独于奴焉三叹,是故不敢名之为奴,而直曰我以上人。
且不但我以上人也,彼其视我正如奴矣。何也?彼之所为,我实不能也。
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
唐子西云:“人君不论拨乱守文,要以制略为贵。《六韬》述兵权,多奇计,《管子》慎权衡,贵轻重;《申》、
--- 118
862焚书
《韩》核名实,攻事情。施之后主,正中其病。药无高下,要在对病。万全良药,与病不对,亦何补哉?“又观《古文苑》载先主临终敕后主之言曰:”申、韩之书,益人意智,可观诵之。“
《三国志》载孟孝裕问却正太子,正以虔恭仁恕答。孝裕曰:“如君所道,皆家门所有耳。吾今所问,欲知其权略知调何如也。”
由此观之,孔明之喜申、韩审矣,然谓其为对病之药,则未敢许。夫病可以用药,则用药以对病为功,苟其用药不得,则又何病之对也?刘禅之病,牙关紧闭,口噤不开,无所用药者也,而问对病与否可欤?且申、韩何如人也?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。既分为六,则各自成家;各自成家,则各各有一定之学术,各各有必至之事功。
举而措之,如印印泥,走作一点不得也。独儒家者流,泛滥而靡所适从,则以所欲者众耳。
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,而论六家要指者,又以“博而寡要,劳而少功”八字盖之,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矣。
孔明之语后主曰:“苟不伐贼,工业亦亡。
与其坐而待亡,孰与伐之?“是孔明已知后主之必亡也,而又欲速战以幸其不亡,何哉?岂谓病虽进不得药,而药终不可不进,以故犹欲侥幸于一逞乎?
吾恐司马懿、曹真诸人尚在,未可以侥幸也。
六出祁山,连年动众,驱无辜赤子转斗数千里之外,既欲爱民,又欲报主,自谓料敌之审,又不免幸胜之贪,卒之胜不可幸,而将星于此乎终陨矣,盖唯多欲,故欲兼施仁义;唯其博取,是以无功徒劳。此八字者,虽孔明大圣人不能免于此矣。
愚尝论之,成大功者必不顾后患,故功无不成,商君之
--- 119
焚书962
于秦,吴起之于楚是矣。
而儒者皆欲之,不知天下之大功,果可以顾后患之心成之乎否也,吾不得而知也。顾后患者必不肯成天下之大功,庄周之徒是已。是以宁为曳尾之龟,而不肯受千金之弊;宁为濠上之乐,而不肯任楚国之忧。而儒者皆欲之,于是乎又有居朝廷则忧其民,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。
不知天下果有两头马乎否也,吾又不得而知也。墨子之学术贵俭,虽天下以我为不拔一毛不恤也,商子之学术贵法,申子之学术贵术,韩非子之学术兼贵法、术,虽天下以我为残忍刻薄不恤也。曲逆之学术贵诈,仪、秦之学术员纵横,虽天下以我为反覆不信不恤也。不惮五就之劳,以成夏、殷之绩,虽天下后世以我为事两主而兼利,割烹要而试功,立太甲而复反可也。此又伊尹之学术以任,而直谓之能忍诟焉者也。以至谯周、冯道诸老宁受祭器归晋之谤,历事五季之耻,而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,要皆有一定之学术,非苟苟者。
各周于用,总足办事,彼区区者欲选择其名实俱利者而兼之,得乎?此无他,名教累之也。以故瞻前虑后,左顾右睁(盼)。
自己既无一定之学术,他日又安有必成之事功耶?而又好说“时中”之语以自文,又况依仿陈言,规迹往事,不敢出半步者哉!故因论申、韩而推言之,观者幸勿以为余之言皆经史之所未尝有者可也。
--- 120
072焚书
卷六四言长篇
读书乐并引
曹公云:“老而能学,唯吾与袁伯业。”夫以四分五裂,横戈支戟,犹能手不释卷,况清远闲旷哉一老子耶!虽然,此亦难强。
余盖有天幸焉。
天幸生我目,虽古稀犹能视细书;天幸生我手,虽古稀犹能书细字。然此未为幸也。天幸生我性,平生不喜见俗人,故自壮至老,无有亲宾往来之扰,得以一意读书。天幸生我情,平生不爱近家人,故终老龙湖,幸免俯仰逼迫之苦,而又得以一意读书。然此亦未为幸也。天幸生我心眼,开卷便见人,便见其人终始之概。
夫读书论世,古多有之,或见皮面,或见体肤,或见血脉,或见筋骨,然至骨极矣。纵自谓能洞五脏,其实尚未刺骨也。此余之自谓得天幸者一也。天幸生我大胆,凡昔人之所忻艳以为贤者,余多以为假,多以为迂腐不才而不切于用;其所鄙者、弃者、唾且骂者,余皆的以为可托国托家而托身也。其是非大戾昔人如此,非大胆而何?此又余之自谓得天之幸者二也。有此二幸,是以老而乐学,故作《读书乐》以自乐焉。
--- 121
焚书172
天生龙湖,以待卓吾;天生卓吾,乃在龙湖。龙湖卓吾,其乐何如?四时读书,不知其余。读书伊何?会我者多。一与心会,自笑自歌;歌吟不已,继以呼呵。恸哭呼呵,涕泗滂沱。歌匪无因,书中有人;我观其人,实获我心。哭匪无因,空潭无人;未见其人,实劳我心。弃置莫读,束之高屋,怡性养神,辍歌送哭。何必读书,然后为乐?乍闻此言,若悯不谷。束书不观,吾何以欢?怡性养神,正在此间。世界何窄,方册何宽!千圣万贤,与公何冤!有身无家,有首无发,死者是身,朽者是骨。此独不朽,愿与偕殁,倚啸丛中,声震林鹘。歌哭相从,其乐无穷,寸阴可惜,曷敢从容!
五七言长篇
富莫富于常知足富莫富于常知足,贵莫贵于能脱俗;贫莫贫于无见识,贱莫贱于无骨力。身无一贤曰穷,朋来四方曰达;百岁荣华曰夭,万世永赖曰寿。
解者曰:常知足则常足,故富;能脱俗则不俗,故贵。
无见识则是非莫晓,贤否不分,黑漆漆之人耳,欲往何适,大类贫儿,非贫而何?无骨力则待人而行,倚势乃立,东西恃赖耳,依门傍户,真同仆妾,非贱而何?身无一贤,缓急何以,穷之极也。朋来四方,声应气求,达之至也。吾夫子之谓矣。旧以不知耻为贱亦好,以得志一时为夭尤好。然以流
--- 122
272焚书
芳百世为寿,只可称前后烈烈诸名士耳,必如吾夫子,始可称万世永赖,无疆上寿也。
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
去年花比今年早,今年人比去年老。
尽道人老不如旧,谁信旧人老亦好。秋菊总开旧岁花,人今但把新人夸。不见旧日龙山帽,至今犹共说孟嘉?去年我犹在阴山,今年尔复在江南。傍人错指前身是,一是文殊一瞿昙。花开于我复何有,人世那堪逢重九?举头望见钟山高,出门便欲跨牛首。袁生袁生携我手,欲往何之仍掣肘。
虽有谢公墩,朝朝长在门。
虽有阶前塔,高高未出云。褰裳缓步且相随,一任秋光更设施。
天生我辈必有奇,感君雅意来相期。入门秋色上高堂,烹茶为具呼儿郎。欢来不用登高去,扑鼻迎风尊酒香,子美空吟白发诗,渊明采采亦徒疲。何如今日逢故知,菊花共看未开时!
至日自讼谢主翁
明朝七十一,今朝是七十。
长而无述焉,既老复何益!
虽有读书乐,患失又患得。患失是伊何?去日已蹉跎。患得是
--- 123
焚书372
伊何?来日苦无多。聪明虽不逮,精神未有害。笔秃锋芒少,指柔龙蛇在。宛然一书生,可笑亦可爱!且将未死身,暂作不死人。所幸我刘友,供馈不停手。从者五七人,素饱为日久。如此贤主人,何愁天数九!
朔风谣
南来北去何时了?
为利为名无了时。
为利为名满世间,南来北去正相宜。朔风三月衣裳单,塞上行人忍冻难。好笑山中观静者,无端绝塞受风寒。谓余为利不知余,谓渠为名岂识渠。非名非利一事无,奔走道路胡为乎?
试问长者真良图,我愿与世名利徒,同歌帝力乐康衢。
题绣佛精舍
闻说澹然此日生,澹然此日却为僧。
僧宝世间犹时有,佛宝今看绣佛灯。可笑成男月上女,大惊小怪称奇事。陡然不见舍利佛,男身复隐知谁是。我劝世人莫浪猜,绣佛精舍是天台。天欲散花愁汝著,龙女成佛今又来。
--- 124
472焚书
十八罗汉漂海偈
十八罗汉漂海,第一胖汉利害。失脚踏倒须弥,抛散酒肉布袋。犹然嗔怪同行,要吃诸人四大。咄!天无底,地无盖,好个极乐世界。
十八罗汉游戏偈
不去看经念偈,却来神通游戏。自夸能杀怨贼,好意翻成恶意。咦!南无阿弥陀佛,春夏秋冬四季。
哭耿子庸
楚国有一士,胸中无一字。
令人读《汉书》,便道赖有此。
盖世聪明者,非君竟谁与?所以罗旴江,平生独推许。行年五十一,今朝真死矣。君生良不虚,君死何曾死!
--- 125
焚书572
其二
我是君之友,君是我之师。
我年长于君,视君是先知。
君言“吾少也”,如梦亦如痴。去去学神仙,中道复弃之。归来山中坐,静极心自怡。大事苟未明,兀坐空尔为。行行还出门,逝者在于斯。
反照未生前,我心不动移。
仰天一长啸,兹事何太奇!从此一声雷,平地任所施。开口向人难,谁是心相知?
其三
太真终日语,东方容易谈。
本是闽越人,来此共闲闲。
君子有德音,听之使人惭。白门追随后,万里走滇南。移家恨已满,敢曰青于蓝?志士苦妆饰,世儒乐苟安。谓君未免俗,令人坐长叹。
--- 126
672焚书
其四
君心未易知,吾言何恻恻!
大言北海若,小言西河伯。
缓言微风入,疾言养叔射。粗言杂俚语,无不可思绎。和光混俗者,见之但争席。浩气满乾坤,收敛无遗迹。时来一鼓琴,与君共晨夕。已矣莫我知,虽生亦何益!
五言四句
宿吴门
秋深风落木,清水半池荷。驱马向何去?吴门客子多。
其二
屋有图书润,庭无秋菊鲜。应知彭泽令,一夜不曾眠。
--- 127
焚书772
同深有上人看梅
东阁观梅去,清尊怨未开。徘徊天际暮,独与老僧来。
又观梅
雷雨惊春候,寒梅次第开。金陵有逸客,特地看花来。
郑楼
谷口郑子真,栖迟市门里。小楼延上客,酒酣犹未已。
薙发
空潭一老丑,薙发便为僧。愿度恒沙众,长明日月灯。
--- 128
872焚书
其二
有家真是累,混俗亦招尤。去去山中卧,晨兴粥一瓯。
其三
为儒已半世,食禄又多年。欲证无生忍,尽抛妻子缘。
其四
大定非关隐,魂清自可人。而今应度者,不是宰官身。
哭贵儿
水深能杀人,胡为浴于此?欲眠眠不得,念子于兹死!
--- 129
焚书972
其二
不饮又不醉,子今有何罪?疾呼遂不应,痛恨此潭水!
其三
骨肉归故里,童仆皆我弃。汝我如形影,今朝唯我矣!
哭黄宜人
结发为夫妇,恩情两不牵。今朝闻汝死,不觉情凄然!
其二
不为恩情牵,含凄为汝贤。反目未曾有,齐眉四十年。
--- 130
082焚书
其三
中表皆称孝,舅姑慰汝劳。宾朋日夜往,龟手事香醪。
其四
慈心能割有,约己善持家,缘余贪佛去,别汝在天涯。
其五
近水观鱼戏,春山独鸟啼。贫交犹不弃,何况糟糠妻!
其六
冀缺与梁鸿,何人可比踪?丈夫志四海,恨汝不能从!
--- 131
焚书182
夜半闻雁有引
改岁以来,老病日侵,计不久矣。夫余七十人也,追思五十以前,抱此粗疏,遨游四海,兼图升斗以赡俯仰,凭尺寸以奉高尊。人人皆视为畏途,余独坦行阔步二十五载,不少一日,遍交当世名流,无空过者,直至今日,犹然念余不舍也。是世之所难者,余之所易也。及其解组入楚,身退矣,名且隐矣,可谓易而又易矣,乃行畏途觉平妥,逃空虚转颠踬何耶?岂非理之不可晓者耶?夫余执此道以终始,未尝一毫改步也。
今难者反易,易者反难,虽余亦自不知其故矣。
内实自伤,故因闻雁而遂赋之。
孤鸿向北征,夜半犹哀鸣。哀鸣何所为?欲我如鸿冥。
其二
自有凌霄翮,高飞安不得。如何万里行,反作淹留客?
--- 132
282焚书
其三
独雁虽无依,群飞尚有伴。可怜何处翁,兀坐生忧患!
其四
日月湖中久,时闻冀北音。鸿飞如我待,鼓翼向山阴。
后数岁,余竟赴冀北,过山阴,其词卒验。
庄纯夫还闽有忆
乘龙人归去,谁复到吾门?薄暮多风雨,知子宿前村。
其二
海物多奇错,砺房味正清。夫妻共食啖,不得到麻城。
--- 133
焚书382
其三
三子皆聪明,必然早著声。若能举孝廉,取道过西陵!
其四
七十古来稀,知余能几时?君宜善自计,莫念出家儿!
岁暮过胡南老
胡床挂空壁,穷巷有深居。满目繁华在,先生独晏如。
其二
河内著碑铭,瞿塘流颂声。百年林下叟,隐隐作仪刑。
--- 134
482焚书
其三
四邻箫管沸,大都为岁除。君看五马贵,囊有一钱无?
其四
有席虽长穿,有朋亦喜欢,园蔬堪摘矣,不用一钱看。
山寺夜坐
松风已可哀,萝月复飞来。如何当此夜,万里独登台?
慰郑子玄
郑子玄不顾雨雪之难,走潞河,欲寻旧交,余惧其或有“嗟来”也,故作诗三章,以慰其行。
--- 135
焚书582
雨雪东南行,贫交家上京。当时孔北海,极重郑康成。
右一章
四顾堪愁绝,连天一月雪。恐抵张家湾,难对贫交说。
右二章
贫贱少亲交,许由故弃瓢。许由千古少,蒙袂且相招。
右三章
(轶)
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
密密梧桐树,亭亭相与许。中夜闻人声,疑是见君子。
--- 136
682焚书
其二
芒种在今朝,君行岂不遥!农夫欢倒极,雨立迓星轺。
其三
细问去来者,暮宿汉阳城。三日望京山,五日过西陵。
其四
青翠满池台,徒增静者哀。一步一回远,君今去不来。
其五
方我来归日,是君倾盖时。通玄信长者,北海好男儿!
--- 137
焚书782
其六
季心何意气,夜半犹开门。幸免穷途哭,能忘一饭恩!
其七
黄昏入夏口,无计问刘琦。假若不逢君,流落安所之!
其八
南国留棠阴,江城遗白叟。君思用赵人,犹忆江南否?
塞上吟时有倭警
乘槎欲问天,只怕冲牛斗。乘桴欲浮海,又道蛟龙吼。
--- 138
82焚书
赋松梅
二八谁家女,曲弹塞上声。且莫弹此曲,无家人难听。
其二
皎皎中秋月,无声谁论价。有色兼有声,松梅明月下。
赠何心隐高第弟子胡时中
三日三渡江,胡生何忙忙?师弟恩情重,不忍见武昌。
偈二首答梅中丞
本无家可归,原无路可走。若有路可走,还是大门口。
--- 139
焚书982
其二
莫夸家里富,家富令人丑。若实到家人,一毫亦无有。
怀林答偈附
亦知都府内,事事无不有。只是从外来,令人难长守。
六言四句
云中僧舍芍药
芍药庭开两朵,经僧阁里评论。木鱼暂且停手,风送花香有情。
--- 140
092焚书
其二
笑时倾城倾国,愁时倚树凭阑。尔但一开两朵,我来万水千山。
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
解粽正思端午,怀沙莫问汨罗!且喜六龙下食,因知二妙堪多。
其二
元方既难为弟,季方又难为兄。如此食麋自可,何必白日飞升!
--- 141
焚书192
其三
我本老而好学,故随真人东行。两家并生才子,自然常聚德星。
其四
泗州说有大圣,金陵亦有元城,何以维明与公,并称“二李先生”。
七言四句
南池
济漯相将日暮时,此间乃有杜陵池。
三春花鸟犹堪赏,千古文章只自知。
--- 142
292焚书
其二
水入南池读古碑,任城为客此何时?
从前祗为作诗苦,留得惊人杜甫诗。
太白楼
世事真同水上浮,金龟好换酒家愁。
山东李白今何在?
城下唯瞻太白楼。
其二
天宝年间事已非,先生不醉将安归?
当时豪气三千丈,倾国名花赠玉妃。
--- 143
焚书392
恨菊
不是先生偏爱菊,清霜独有菊花开,满庭秋色无人见,敢望白衣送酒来。
哭陆仲鹤
二十年前此地分,孤帆万里出重云。
滇南昔日君怜我,白下今朝我哭君。
其二
岁岁年年但寄书,草萍消息竟何如?
巨卿未解山阳梦,垂老那堪策素车!
--- 144
492焚书
九日坪上
如鸟飞飞到处栖,今年九日在山西。
太行正是登高处,无菊亦应有酒携。
其二
坪上无花有酒钱,慢将沽酒醉逃禅。
若言不识酒中趣,可试登高一问天!
其三
身在他乡不望乡,闲云处处总凄凉。
故人若问凉边事,日射坪田索酒尝。
--- 145
焚书592
除夕道场即事
众僧齐唱阿弥陀,人在天涯岁又过。
但道明朝七十一,谁知七十已蹉跎!
其二
坪上相逢意气多,至人为我饭楼那。
烧灯炽炭红如日,旅夕何愁不易过。
其三
白发催人无奈何,可怜除夕不除魔。
春风十日冰开后,依旧长流沁水波。
--- 146
692焚书
闭关
闭关正尔为参禅,一任主人到客边。
无奈尘心犹不了,依然出户拜新年。
元宵
元宵真是可怜宵,独对狐灯坐寂寥。
不是斋居能养性,嗔心几被雪风摇。
哭怀林
南来消息不堪闻,肠断龙堆日暮云。
当日虽然扶病去,来书已是细成文。
--- 147
焚书792
其二
年少才情亦可夸,暂时不见即天涯。
何当弃我先归去,化作楚云散作霞。
其三
梦中相见语依依,忘却从前抱病归。
四大皆随风火散,去书犹嘱寄秋衣。
其四
年在桑榆身大同,吾今哭子非龙钟。
交情生死天来大,丝竹安能写此中!
--- 148
892焚书
晋阳怀古
水决汾河赵已分,孟谈潜出间三军。
如何智伯破亡后,高赦无功独首论?
过雁门
尽道当关用一夫,昔人曾此扞匈奴。
如今冒顿来稽颡,李牧如前不足都。
其二
千金一剑未曾磨,陡上关来感慨多。
关下人称真意气,关头人说白头何!
--- 149
焚书992
渡桑间
逢人勿问我何方,信宿并州即我乡。
明日桑间横渡去,两程又见梅衡湘。
初至云中
锡杖朝朝信老僧,苍茫山色树层层。
出门只觉音声别,不审身真到白登。
赠两禅客
孟尝门下客三千,狗盗鸡鸣绝可怜。
自脱秦关归去后,始知二子会参禅。
--- 150
03焚书
得上院信
世事由来不可论,波罗忍辱是玄门。
今朝接得龙湖信,立唤沙弥取水焚。
重来山房赠马伯时
一别山房便十年,亲栽竹筱已参天。
旧时年少唯君在,何处看山不可怜。
古道通三晋
黄河远缀白云间,我欲上天天不难。
主三谁云通古道,人今唯见太行山。
--- 151
焚书103
中州第一程
程程物色使人羞,同上中原第一楼。
太行虽有摧车路,千载人人到上头。
咏史
荆卿原不识燕丹,只为田光一死难。
慷慨悲歌唯击筑,萧萧易水至今寒。
其二
夷门画策却秦兵,公子夺符出魏城。
上客功成心遂死,千秋万岁有侯嬴。
--- 152
203焚书
其三
晋鄙合符果自疑,挥锤运臂有屠儿。
情知不是信陵客,刎颈迎风一送之。
却寄
一回飞锡下江南,咫尺无由接笑谈。
却羡婆须蜜氏女,发心犹愿见瞿昙。
其二
持钵来归不坐禅,遥闻高论却潸然。
如今男子知多少,尽道官高即是仙。
--- 153
焚书303
其三
盈盈细抹随风雪,点点红妆带雨梅。
莫道门前马车富,子规今已唤春回。
其四
声声唤出自家身,生死如山不动尘。
欲见观音今汝是,莲花原属似花人。
喜杨凤里到摄山
千年相守似兄弟,一别三年如隔世。
今日还从江上来,孤云野鹤在山寺。
--- 154
403焚书
其二
忆别龙湖才几时,天涯霜雪净须眉。
君今复自龙湖至,鬓里有丝君自知。
山中得弱侯下第书
秣陵人去帝京游,可是隋珠复暗投。
昨夜山前雷雨作,传君一字到黄州。
同周子观洞龙梅
一枝斜倚古垣东,白首逢君出洞龙,莫怪花神争笑语,周郎昨夜此山中。
--- 155
焚书503
湖上红白梅盛开戏题
始知春意属闲身,红白相将入望频。
才到开时君又去,看花不是种花人。
赠周山人
谩道男儿四海身,百钱卖卜不愁贫。
即今欲上黄梅路,谁把十金抛与人?
牡丹时
牡丹才记欲开时,芍药于今久离披。
可是山中无人到,花开花谢总不知。
--- 156
603焚书
其二
忆昔长安看花时,牡丹独有醉西施。
省中一树花无数,共计二百单八枝。
五言八句
初到石湖
皎皎空中石,结茅俯青溪。
鱼游新月下,人在小桥西。
人室呼尊酒,逢春信马蹄。因依如可就,筇竹正堪携。
春宵燕集得空字
高馆张灯夜,清尊兴不空。
故交来昨日,千里动春风。
竹影寒塘下,歌声细雨中。可怜新岁月,偏向旧衰翁。
--- 157
焚书703
中秋刘近城携酒湖上
举网澄潭下,凭阑看得鱼。
谁将从事酒,一问子云庐?
水白沙鸥净,天空木叶疏。中秋今夜月,尔我独踌躇。
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
竹径来三友,清幽半在君。
抛书为对客,把酒好论文。
青苔过雨后,独鹤向人群。携手欲同去,相看日未曛。
其二
暑在人还倦,竹深风自凉。
茶来频我酌,酒到与君尝。
徙倚窥驯鹿,闻呼过短墙。沉吟秋日近,容易得相将。
--- 158
803焚书
环阳楼晚眺得棋字
不是环阳客,何来席上棋!
推窗云亦去,俯槛月犹迟。
水底鱼龙醒,花间鸟鹊饥。眼看春又半,虽老亦忘疲。
重过曾家
冰肌仍带雪,霜鬓更逢梅。
花是去年白,人知何日回?
一杯临老客,三度隔墙开。无计就君住,明朝还复来。
送郑子玄兼寄弱侯
我乃无归处,君胡为远游?
穷途须痛哭,得意勿淹留!
旅鬓迎霜日,诗囊带雨秋。蓟门虽落莫,应念有焦侯。
--- 159
焚书903
丘长孺生日
似君初度日,不敢少年看。
百岁人间易,逢君世上难。
三杯生瑞气,一雨送春寒。对客犹辞醉,尊前有老聃。
谒关圣祠
交契得如君,香烟可断云。
既归第一义,宁复昔三分?
金石有时敝,关张孰不闻!我心无所似,只是敬将军。
观铸关圣提刀跃马像
英雄再出世,烈烈有晖光。
火焰明初日,金精照十方。
居然围白马,犹欲斩颜良。岂料人千载,又得见关王。
--- 160
013焚书
秋怀
白尽余生发,单存不老心。
栖栖非学楚,切切为交深。
远梦悲风送,秋怀落木吟。古来聪听者,或别有知音。
闲步
灌园看老圃,秋色似江南。
畦沁蔬堪摘,霜黄柿未甘。
尔非陈仲子,我岂老瞿昙!聊共班荆坐,凭君说两三。
立春喜常融二僧至
客久岁云暮,吾衰道自尊。
时辰催短速,晷刻变寒温。
人贱时争席,神伤早闭门。新春看尔到,应念我犹存!
--- 161
焚书113
其二
正尔逢春日,到来两足尊。
偷生长作客,僧腊始开门。
淡淡梅初放,如如雪可吞。千三四百里,又是一乾坤。
乾楼晚眺
呼朋万里外,拍手层霄间。
塞晚浮烟重,天空岁月闲。
断云迷古戍,落日照西山。幸有声歌在,更残且未还。
其二
凭高一洒衣,望远此何时?
正是中元节,兼听游女悲。
杯干旋可酌,曲罢更题诗。愿将北流水,弹与钟子期。
--- 162
213焚书
其三
中丞绥定后,携我共登临。
所喜闻谣俗,非干怀壮心,山云低薄暮,楼日压重阴。欲归犹未可,此地有知音。
赠利西泰
逍遥下北溟,迤俪向南征。
刹利标名姓,仙山纪水程。
回头十万里,举目九重城。观国之光未?中天日正明。
六月访袁中夫摄山
怀人千佛岭,避暑碧霞颠。
试问山中乐,何如品外泉?
阴阴藤挂树,隐隐日为年。坐觉凉凤至,披襟共洒然。
--- 163
焚书313
薜萝园宴集赠鸥江词伯
为有玉田饭,任从金粟过。
名园花树早,小径牛羊多。
煮茗通玄理,焚香去染疴。宗侯非旷荡,若意在烟萝。
望东平有感
我来齐境上,吊古问东平。
雨细河鱼出,云收山鸟鸣。
夭桃夹岸去,弱柳送春行。最乐谁堪比?唯君悟此生。
过聊城
谁道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
渤海新开府,中原尽点兵。
倭夷两步卒,廊庙几公卿。不见鲁连子,射书救聊城?
--- 164
413焚书
过武城
弦歌古渡口,经过欲停舟。
世变人何往,神伤意不留。
文章夸海岱,礼乐在《春秋》。堪笑延陵札,同时失子游!
其二
先师无戏论,一笑定千秋。
白雪难同调,青云谁见收。
春风吹细草,明月照行舟。鲁国多男子,几人居上头?
七言八句
自武昌渡江宿大别
疏钟夜半落云房,今夕何由见武昌?
流水有情怜我老,秋风无恙断人肠。千年芳草题鹦鹉,万里长江入汉阳。大别原非分别者,登临不用更悲伤。
--- 165
焚书513
晓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
烽火城西百将屯,寒烟晓爨万家村。
雄边子弟夸雕鞯,绝塞将军早闭门。傍海何年知浪静,登坛空自拜君恩。云中今有真颇牧安得移来觐至尊?
晚过居庸
重门天险设居庸,百二山河势转雄。
关吏不闻占紫气,行人或共说非熊。湾环出水马蹄涩,回复穿云月露融。燕市即今休感慨,汉家封事已从容。
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赋世道由来未可孤,百年端的是吾徒。
时逢重九花应醉,人至论心病亦苏。老桧深枝喧暮鹊,西风落日下庭梧。黄金台上思千里,为报中郎速进途。
--- 166
613焚书
元日极乐寺大雨雪
万国衣冠共一新,婆裟独占上方春。
谁知向阙山呼日,正是飞花极乐辰?寂寂僧归云际寺,溶溶月照陇头人。年来鬓发随刀落,欲脱尘劳却惹尘。
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韵
无端滞落此江濒,雨湿征衫逢故人。
但道三元犹浪迹,谁知深院有孤身?才倾八斗难留客,酒赋千钟不厌贫。自是仙郎佳况在,何妨老子倍精神。
读羊叔子劝伐吴表
三马同槽买邺都,转身卖与小羌胡。
山涛不是私忧者,羊祜宁知非算无?天堑长江权入晋,地分左衽终输吴。当时王谢成何事?只好清谈对酒垆。
--- 167
焚书713
读刘禹锡金陵怀古
王濬楼船下益州,金陵怀古独称刘。
千寻铁锁沉江底,百万龙骧上石头。赋就群公皆阁笔,功成二子莫为仇。钟山王气千年在,不见长江日夜浮!
琉璃寺
琉璃道上日初西,马绕秋风万木低。
僧舍不关从客去,田家有酒为谁携?篱边小雨催黄菊,山岫明星报晓鸡。自有深公为伴侣,何妨一笑过前溪!
赴京留别云松上人
支公遁迹此山居,深院巢云愧不如。
自借松风一高枕,始知僧舍是吾庐。风吹竹柏袈裟破,月满池塘钟磬虚。独有宿缘酬未毕,临歧策马复踌躇。
--- 168
813焚书
望鲁台礼谒二程祠二程俱产于此
日暮西风江上台,森森古木使人哀。
楚云一夜真堪赋,鲁国何年入望来?千载推贤唯伯仲,百年想像见婴孩。翛翛然欲下门庭雪,知是先生爱不才。
增补一
答李如真弟学佛人也,异端者流,圣门之所深辟。弟是以于孔氏之徒不敢轻易请教者,非一日矣。非恐其辟已也,谓其志不在于性命,恐其术业不同,未必能开我之眼,愈我之疾。我年衰老,又未敢泛泛然为无益之请,以虚度此有限时光,非敢忘旧日亲故之恩,如兄所云“亲者无失其为亲,故者无失其为故”之云也。念弟非薄人也,自己学问未曾明白,虽承朋友接引之恩,切欲报之而其道无由,非能报之而不为之报也。
承兄远教,感切难言。第弟禅学也,路径不同,可如之何!且如“亲民”之旨,“无恶”之旨,种种“不厌”“不倦”之旨,非不亲切可听,的的可行。但念弟至今德尚未明,
--- 169
焚书913
安能作亲民事乎?学尚未知所止,安敢自谓我不厌乎?既未能不厌,又安能为不倦事乎?切恐知学则自能不厌,如饥者之食必不厌饱,寒者之衣必不厌多。今于生死性命尚未如饥寒之甚,虽欲不厌,又可能耶?
若不知学,而但取“不厌”者以为题目功夫,则恐学未几而厌自随之矣。欲能如颜子之好学,得欤?欲如夫子之忘食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,又可得欤?
况望其能不倦也乎哉!此盖或侗老足以当之,若弟则不敢以此自足而必欲人人同宗此学脉也。
何也?
未能知学之故也,未能自明已德故也,未能成己、立已、尽己之性故也。
惟德有未明,故凡能明我者则亲之;其不如己者,不敢亲也;便佞者、善柔者皆我之损,不敢亲也。
既不敢亲,则恶我者从生焉,我恶之者亦从生焉,亦自然之理耳。譬如父之于子然,子之贤不肖虽各不同,然为父者未尝不亲之也,未尝有恶之之心也。何也?父既有子,则田宅财帛欲将有托,功名事业欲将有寄,种种自大父来者,今皆于子乎授之,安能不以子为念也?
今者自身朝餐未知何给,暮宿未知何处,寒衣未审谁授,日夕窃窃焉唯恐失所尚,无心于得子,又安知有子而欲付托此等事乎?正弟之谓也。此弟于侗老之言不敢遽聆者以此也。弟非薄于故旧之人也,虽欲厚之而其遭固无从也。吁!安得大事遂明,轮回永断,从此一听长者之教,一意亲民而宗“不厌”“不倦”学脉乎!
且兄祗欲为仁,不务识仁,又似于孔门明德致知之教远矣;今又专向文学之场,精研音释等事,似又以为仁为第二义矣。杂学如此,故弟犹不知所请教也,非薄之调也,念兄未必能并弟之眼,愈弟之疾也。大抵兄高明过于前人,德行
--- 170
023焚书
欲列于颜、闵,文学欲高于游、夏,政事不数于求、由,此亦惟兄之多能能自兼之,弟惟此一事犹惶惶然恐终身不得到手也。
人之贤不肖悬绝且千万余里,真不可概论有如是哉!
弟今惟自愧尔矣。
(《李温陵集》卷一)
答何克斋尚书
某生于闽,长于海,丐食于卫,就学于燕,访友于白下,质正于四方。自是两都人物之渊,东南才富之产,阳明先生之徒若孙及临济的派、丹阳正脉,但有一言之几乎道者,皆某所参礼也,不扣尽底蕴固不止矣。五十而至滇,非谋道矣,直糊口万里之外耳。三年而出滇,复寓楚,今又移寓于楚之麻城矣。人今以某为麻城人,虽某亦自以为麻城人也。公百福具备,俗之人皆能颂公,某若加上辞,赘矣。故惟道其平生取友者如此。
(《李温陵集》卷一)
与焦从吾
此间自楚倥去后,寥寥太甚,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,全
--- 171
焚书123
不觉知身在何方,相看度日,真不知老之将至。盖真切友朋,死生在念,万分精进,亦自不知故耳。自今实难度日矣。
去年十月曾一到亭州,以无处馆宿,不数日即回。今春三月复至此中,拟邀无念、曾承庵泛舟白下,与兄相从。夫兄以盖世聪明,而一生全力尽向诗文草圣场中,又不幸而得力,故于死生念头不过一分两分,微而又微也如此。且当处穷之日,未必能为地主,是以未敢决来。然念兄实不容不与弟会者。兄虽强壮,然亦儿于知命矣。此时不在念,他年功名到手,事势益忙,精力渐衰,求文字者造门日益众,恐益不暇为此矣。功名富贵等,平生尽能道是身外物,到此反为主而性命反为宾,奈之何?我与兄相处,惟此一事,故不觉如此。
(《李温陵集》卷二)
又与从吾
无念来归,得尊教,今三阅月矣,绝无音使,岂科场事忙不暇作字乎?抑湖中无鸿雁,江中少鲤鱼也?都院信使不断,亦可附之,难曰不便也。此中如坐井,舍无念无可谈者。
虽时时对古人,终有眼昏气倦时。想白下一字如万金,兄何故靳不与耶?
念弟实当会兄。古人言语多有来历,或可通于古未必可通于今者,时时对书,则时时想兄,愿得侍兄之侧也,此弟
--- 172
23焚书
之不可少兄者一也。学问一事,至今未了,此弟之不可少兄者二也。老虽无用,而时时疑著三圣人经纶大用,判若黑白,不啻千里万里,但均为至圣,未可轻议之,此又弟之不可少兄者三也。若夫目击在道,晤言消忧,则半刻离兄不得,此弟之所以日望兄往来佳信也。
闻霍丘有高中门生,便一往贺,顺道至此,慰我渴怀,然后赴京,不亦可欤?万勿以多事自托也。
《福建录》《孝第策》冠绝,当与阳明《山东试录》并传。
“朱紫阳断案”至引伯玉四十九、孔子七十从心,真大手段,大见识,弟向云“善作者纯贬而褒意自寓,纯褒而贬意自存”是也。兄于大文章殊佳,如碑记等作绝可。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,虽千古未见其比,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,下笔不作寻常语,不步人脚故耳。
如大文章终未免有依仿在。
后辈有志向者何人,暇中一一示我,我亦爱知之。世间无根器人莫引之谈学,彼不为名便是为利,无益也。
又与从吾孝廉
《经》云:“尘劳之俦,为如来种。”彼真正具五力者,向三界中作如意事,入魔王侣为魔王伴,全不觉知是魔与佛也。
愿兄早了业缘,速登上第,完世间人,了出世法,乃见全力云。
近居龙湖,渐远城市,比旧更觉寂寞,更是弟之晚年便
--- 173
焚书323
宜处耳。尝谓百姓生而六十,便免差役,盖朝廷亦知其精力既衰,放之闲食,全不以世间事责问之矣,而自不知暇逸,可乎!
《弘明集》无可观者,只有一件最得意事。昔时读《谢康乐》,自负慧业文人,颇疑其夸;日于集中见其辨学诸篇,乃甚精细。彼其自志学之年即事远公,得会道生诸名侣,其自负固宜。
然则陶公虽同时,亦实未知康乐,矧遗民诸贤哉!
谢公实重远公,远公实雅爱谢公,彼谓嫌其心杂不许入社者,俗士之妄语耳。远公甚爱贤,所见亦高,观其与人书,委曲过细,唯恐或伤,况谢公聪悟如是,又以师道事远公,远公安忍拒之!
千载高贤埋没至今,得我方尔出见于世,此一喜也。
主摩诘以诗名,论者虽谓其通于禅理,犹未遽以真禅归之,况知其文之妙乎!盖禅为诗所掩,而文章又为禅所掩,不欲观之矣。今观《六祖塔铭》等文章清妙,岂减诗才哉!此又一喜也。
意欲别集《儒禅》一书,凡说禅者依世次汇入,而苦无书;有者又多分散,如杨亿、张子韶、王荆公、文文山集皆分散无存。若《僧禅》则专集僧语,又另为一集,与《儒禅》并行,大约以精切简要为贵。使读者开卷了然,醍醐一味,入道更易耳。
《华严合论》精妙不可当,一字不可改易,盖又一《华严》也。如向、郭注《庄子》,不可便以《庄子》为经,向、郭为注;如左丘明传《春秋》,不可便以《春秋》为经,左氏为传。何者?使无《春秋》,左氏自然流行,以左氏又一经也,使无《庄于》,向、郭自然流行,以向、郭又一经也。然则执向、郭以解《庄子》,据左氏以论《春秋》者,
--- 174
423焚书
其人为不智矣。
(《李温陵集》卷二)
复耿中丞
四海虽大而朋友实难,豪士无多而好学者益鲜。若夫一往参诣,务于自得,直至不见是而无闷,不见知而不悔者,则令弟子庸一人实当之,而今不幸死矣!仆尚友四方,愿欲生死于友朋之手而不可得,故一见于庸,遂自谓可以死矣,而讵意子庸乃先我以死也耶!兴言及此,我怀何如也!公素笃于天伦,五内之割,不言可知。且不待远求而自得同志之朋于家庭之内,祝余之叹,岂虚也哉!屡欲附一书奉慰,第神绪忽忽,自心且不能平,而敢遽以世俗游词奉劝于公也耶?
今已矣!惟念此问学一事,非小小根器者所能造诣耳。夫古人明以此学为大学,此人为大人矣。夫大人者,岂寻常人之所能识耶?当老子时,识老子者惟孔子一人;当孔子时,识孔子者又止颜子一人。盖知已之难如此。使令弟子庸在时,若再有一人能知之,则亦不足以为子庸矣。
嗟嗟!
勿言之矣!
今所憾者,仆数千里之来,直为公兄弟二人耳。今公又在朝矣,旷然离索,其谁陶铸我也?夫为学而不求友与求友而不务胜己者,不能屈耻忍痛,甘受天下之大炉锤,虽曰好学,吾不信也。欲成大器,为大人,称大学,可得耶?
(《李温陵集》卷二)
--- 175
焚书523
答周二鲁
士贵为己,务自适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适,虽伯夷、叔齐同为淫僻,不知为己,惟务为人,虽尧、舜同为尘垢秕糠。
此儒者之用,所以竟为蒙庄所排,青牛所诃,而以为不如良贾也。盖其朝闻夕可,虽无异路,至于用世处身之术,断断乎非儒者所能企及。后世稍有知其略者,犹能致清净宁一之化,如汉文帝、曹相国、汲长孺等,自利利他,同归于至顺极治,则亲当黄帝、老子时又何如耶?
仆实喜之而习气太重,不能庶几其万一,盖口说自适而终是好适人之适,口说为已而终是看得自己太轻故耳。
老子曰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”。
“处众人之所恶,则几于道矣。”卜在黄安时,终日杜门,不能与众同尘;到麻城,然后游戏三昧,出入于花街柳市之间,始能与众同尘矣,而又未能和光也。何也?以与中丞犹有辩学诸书也。自今恩之,辩有何益!
祗见纷纷不解,彼此锋锐益甚,光芒愈炽,非但无益而反涉于吝骄,自蹈于宋儒攻新法之故辙而不自知矣。岂非以不知为己,不知自适,故不能和光,而务欲以自炫其光之故与!
静言思之,实为可耻。故决意去发,欲以人山之深,免与世人争长较短。盖未能对面忘情,其势不得不复为闭户独处之计耳,虽生死大事不必如此,但自愧劳扰一生,年已六十二,风前之烛,曾无几时,祝自此以往,
--- 176
623焚书
皆未死之年,待死之身,便宜岁月日时也乎!
若又不知自适,更待何时乃得自适也耶?且游戏玩耍者,众人之所同,而儒者之所恶;若落发毁貌,则非但儒生恶之,虽众人亦恶之矣。
和光之道,莫甚于此,仆又何惜此几茎毛而不处于众人之所恶耶?非敢自谓庶几于道,特以居卑处辱,居退处下,居虚处独,水之为物,本自至善,人特不能似之耳。仆是以勉强为此举动,盖老而无用,尤相宜也。
白下此时,五台先生在刑曹,而近溪先生亦已到。仆愧老矣,不能匍匐趋侍,兄既同官于此,幸早发兴一会之,五台先生骨刚胆烈,更历已久,练熟世故,明解朝典、不假言矣。至其出世之学,心领神解,又已多年,而绝口不谈,逢人但说因说果,令人鄙笑。遇真正儒者,如痴如梦,翻令见疑。则此老欺人太甚,自谓海内无人故耳。亦又以见此老之善藏其用,非人可及也。
只有丈夫志愿,或用世,或出世,俱不宜磋过此老也。近老今年七十四矣,少而学道,盖真正英雄,真主侠客,而能回光敛焰,专精般若之门者,老而糟粕尽弃,秽恶聚躬、盖和光同尘之极,俗儒不知,尽道是实如此不肖。老子云:“天下谓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惟大,故似不肖;若肖,久矣其细。”盖大之极则何所不有,其以为不肖也固宜。人尽以此老为不肖,则知此老者自希;知此老者既希,则此老益以贵矣。又何疑乎!仆实知此二老者,今天下之第一流也,后世之第一流也。用世处世,经世出世,俱已至到。
风但细心听客,决知尺有大受用处也。然此言亦仆之不能自适处也,不真为己处也。何也?兄未尝问我此两人,又未尝欲会此两人者,我何故说此两人至此极也,岂非心肠太热之
--- 177
焚书723
故欤!一笑!一笑!
(《李温陵集》卷四)
答周柳塘
耿老与周书云,“往见说卓吾狎妓事,其书尚存,而顷书来乃谓弟不能参会卓吾禅机。昔颜山农于讲学会中忽起就地打滚,曰:‘试看我良知!
‘士友至今传为笑柄。卓吾种种作用,无非打滚意也。第惜其发之无当,机锋不妙耳。“又谓”鲁桥诸公之会宴邓令君也,卓吾将优旦调弄,此亦禅机也,打滚意也。盖彼谓鲁桥之学,随身规矩太严,欲解其枷锁耳。
然鲁桥之学,原以恭敬求仁,已成章矣。
今见其举动如是,第益重其狎主辱客之憾耳。未信先横,安能悟之令解脱哉!“又谓”卓吾曾强其弟狎妓,此亦禅机也。“又谓”卓吾曾率众僧入一嫠妇之室乞斋,卒令此妇冒帷簿之羞,士绅多憾之,此亦禅机也。夫子见南子是也。南子闻车声而知伯玉之贤,必其人可与言者。卓吾蔑视吾党无能解会其意,故求之妇人之中。吾党不己之憾,而卓吾之憾,过矣。弟恐此妇聪明未及南子,则此机锋又发不当矣。“
余观侗老此书,无非为我掩丑,故作此极好名色以代我丑耳。不知我生平吃亏正在掩丑著好,掩不善以著善,堕在“小人闲居无所不至”之中,自谓人可得欺,而卒陷于自欺者。
幸赖真切友朋针膏肓,不少假借,始乃觉悟知非,痛憾追省,
--- 178
823焚书
渐渐发露本真,不敢以丑名介意耳。在今日正恐犹在诈善掩恶途中,未得全真还元,而侗老乃直以我为丑,曲为我掩,甚非我之所以学于友朋者也,甚非我之所以千里相求意也。迹真用意,非不忠厚款至,而吾病不可瘳矣。
夫所谓丑者,亦据世俗眼目言之耳。俗人以为丑则人共丑之,俗人以为美则人共美之。世俗非真能知丑美也,习见如是,习闻如是。闻见为主于内,而丑美遂定于外,坚于胶脂,密不可解,故虽有贤智者亦莫能出指非指,而况顽愚固执如不肖者哉!然世俗之人虽以是为定见,贤人君子虽以是为定论,而察其本心,有真不可欺者。既不可欺,故不能不发露于暗室屋漏之中,惟见以为丑,故不得不昭昭申明于大廷广众之下,亦其势然耳。夫子所谓独之不可不慎者,正此之谓也。
故《大学》屡言慎独则毋自欺,毋自欺则能自慊,能自慊则能诚意。能诚意则出鬼门关矣。人鬼之分,实在于此,故我终不敢掩世俗之所谓丑者,而自沉于鬼窟之下也。使侗老而知此意,决不忍为我粉饰遮护至此矣。
中间所云“禅机”,亦大非是。夫祖师于四方学者初入门时,未辩深浅,顾以片言单词,或棒或喝试之,所谓探水竿也。学者不知,粘著竿头,不肯舍放,即以一棒趁出,如微有生意,然后略示鞭影,而虚实分矣。后学不知,指为机锋,已自可笑。况我则皆真正行事,非禅也;自取快乐,非机也。
我于丙戌之春,脾病载余,几成老废,百计调理,药转无效。
及家属既归,独身在楚,时时出游,恣意所适。然后饱闷自消,不须山查导化之剂;郁火自降,不用参蓍扶元之药;未及半载而故吾复矣。乃知真药非假金石,疾病多因牵强,则
--- 179
焚书923
到处从众携手听歌,自是吾自取适,极乐真机,无一虚假掩覆之病,故假病自瘳耳。吾已吾病,何与禅机事乎?既在外,不得不用舍弟辈相随;弟以我故随我,我得所托矣。弟辈何故弃妻孥从我于数千里之外乎?
心实怜之,故自体念之耳,又何禅机之有耶?
至于嫠妇,则兄所素知也。
自我入邑中来,遣家属后,彼氏时时送茶馈果,供奉肉身菩萨,极其虔恪矣。
我初不问,惟有等视十方诸供佛者,但有接而无答也。后因事闻县中,言语颇杂,我亦怪之,叱去不受彼供,此又邑中诸友所知也。
然我心终有一点疑:以为其人既誓不嫁二宗,虽强亦誓不许,专心供佛,希图来报,如此诚笃,何缘更有如此传闻事,故与大众共一访之耳。彼氏有嗣子三十余岁,请主陪客,自有主人,既一访问,乃知孤寡无聊,真实受人欺吓也。其氏年已不称天之外矣,老年嫠身,系秣陵人氏,亲属无堪倚者,子女俱无,其情何如?
流言止于智者,故余更不信而反怜之耳。
此又与学道何与乎?念我入麻城以来,三年所矣,除相爱数人外,谁肯以升合见遗者?氏既初终如一,敬礼不废,我自报德而重念之,有冤必代雪,有屈必代伸,亦其情然者,亦何禅机之有,而以见南子事相证也?大抵我一世俗庸众人心肠耳,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。人皆见南子,吾亦可以见南子,何禅而何机乎?子路不知,无怪其弗悦夫子之见也,而况千载之下耶!
人皆可见,而夫子不可见,是夫子有不可也。
夫子无不可者,而何不可见之有?若曰礼,若曰禅机,皆子路等伦,可无辩也。
所云山农打滚事,则浅学未曾闻之;若果有之,则山农
--- 180
033焚书
自得良知真趣,自打而自滚之,何与诸人事,而又以为禅机也?夫世间打滚人何限,日夜无休时,大廷广众之中,馅事权贵人以保一日之荣;暗室屋漏之内,为奴颜婢膝事以幸一时之宠。无人不然,无时不然,无一刻不打滚,而独山农一打滚便为笑柄也!侗老恐人效之,便日日滚将去。余谓山农亦一时打滚,向后绝不闻有道山农滚者,则虽山农亦不能终身滚,二况他人乎?即他人亦未有闻学山农滚者,而何必愁人之学山农滚也?此皆平日杞忧太重之故,吾独憾山农不能终身滚滚也。当滚时,内不见己,外不见人,无美于中,无丑于外,不背而身不获,行庭而人不见,内外两忘,身心如一,难矣,难矣。本知山农果有此乎,不知山农果能终身滚滚乎!吾恐亦未能到此耳。若果能到此,便是吾师,吾岂敢以他人笑故,而遂疑此老耶!若不以自考,而以他人笑,惑矣!非自得之学,实求之志也。然此亦自山农自得处耳,与禅机总不相干也。山农为己之极,故能如是,倘有一毫为人之心,便做不成矣。为己便是为人,自得便能得人,非为已之外别有为人之学也。非山农欲于大众之中试此机锋,欲人人信己也,不信亦何害!然果有上根大器,默会深契,山农亦未始不乐也。吾又安知其中无聪明善悟者如罗公其人,故作此丑态以相参乎?
此皆不可知。
然倘有如罗公其人者在,则一打滚而西来大意默默接受去矣,安得恐他人传笑而遂已也?
笑者自笑,领者自领。幸有领者,即千笑方笑,百年笑,千年笑,山农不理也。何也?佛法原不为庸众人说也,原不为不可语上者说也,原不以恐人笑不敢说而止也。今切切于他人笑之恐,而不急急于一人领之喜,吾又不知其何说矣。其
--- 181
焚书13
亦太徇外而为人矣。
至于以刘鲁桥为恭敬,又太悖谬。侗老之粗浮有可怜悯者,不妨饶舌重为注破,何如?夫恭敬岂易易耶!古人一笃恭而天下平,一恭己而南面正,是果鲁桥之恭乎?吾特恨鲁桥之未恭耳,何曾以恭为鲁桥病也。
古人一修敬而百姓安,一居敬而南面可,是果鲁桥之敬乎?吾特憾鲁桥之未敬耳,问曾以敬为鲁桥病也。甚矣吾之痛苦也!若信如鲁桥便以为恭敬,则临朝端默如神者决不召祸败。
卫士传餐,衡石程书,如此其敬且勤也,奈何一再世而遂亡也耶?
故知恭敬未易言也。
非恭敬之未易言也,以恭敬之未易知也。
知而言之则为圣人;不知而言之而学之,则为赵括读父书,优孟学孙叔,岂其真乎!岂得不谓之假乎!诚可笑也。
弟极知兄之痛我,侗老之念我,然终不敢以庸众人之心事兄与侗老者,亦其禀性如是;亦又以侗老既肯出此言以教我矣,我又安敢默默置可否于度外,而假为世间承奉之语以相奉承,取快于二公一时之忻悦已耶!
(《李温陵集》卷四)
寄答留都
观兄所示彼书,凡百生事,皆是仰资于人者。此言谁欺乎!
然其中字字句句皆切中我之病,非但我时时供状招称,虽与我相处者亦洞然知我所患之症候如此也。所以然者,我以
--- 182
233焚书
自私自利之心,为自私自利之学,直取自己快当,不顾他人非刺。故虽屡承诸公之爱,诲谕之勤,而卒不能改者,惧其有碍于晚年快乐故也。自私自利则与一体万物者别矣,纵狂自恣则与谨言慎行者殊矣。万千丑态,其原皆从此出。彼之责我是也。
然已无足责矣。何也?我以供招到官,问罪归结,容之为化外之民矣。
若又责之无已,便为已甚,非“万物一体”之度也,非“无有作恶”也,非心肝五脏皆仁心之蕴蓄也,非爱人无己之圣贤也,非言为世法、行为世则、百世之师也。
故余每从而反之曰:吾之所少者,万物一体之仁也,作恶也。
今彼于我一人尚不能体,安能体万物乎?
于我一人尚恶之如是,安在其无作恶也?屡反责之而不知痛,安在其有恻隐之仁心也?彼责我者,我件件皆有,我反而责彼者亦件件皆有,而彼便断然以为妄,故我更不敢说耳。虽然,纵我所盲未必有当于彼心,然中间岂无一二之几乎道者?
而皆目之为狂与妄,则以作恶在心,固结而难遽解,是以虽有中听之言,亦并弃置不理。则其病与我均也,其为不虚与我若也,其为有物与我类也;其为捷捷辩言,惟务己胜,欲以成全师道,则又我之所不屑矣。而乃以责我,故我不服之。使建昌先生以此责我,我敢不受责乎?何也?彼真无作恶也,彼真万物一体也。
今我未尝不言孝弟忠信也,而谓我以孝弟为剩语,何说乎?夫责人者必己无之而后可以责人之无,己有之而后可以责人之有也。
今己无矣而反责人令有,己有矣而反责人令无,又何也?然此亦好意也。我但承彼好意,更不问彼之有无何如,我但虚己,勿管彼之不虚;我但受教,勿管彼之好臣所
--- 183
焚书33
教;我但不敢害人,勿管彼之说我害人。则处己处彼,两得其当,纷纷之言,自然冰释。何如,何如?
然弟终有不容默者。兄固纯是仁体矣,合邑士大夫亦皆有仁体者也。今但以仁体称兄,恐合邑士大夫皆以我为麻痹不仁之人矣。
此甚非长者之言“一体”之意也。
分别太重,自视太高,于“亲民”
“无作恶”之旨亦太有欠缺在矣。前与杨太史书亦有批评,倘一一寄去,乃足见兄与彼相处之厚也。
不然,便是敬大官,非真彼之益友矣。且彼来书时时怨憾邓和尚,岂以彼所恶者必令人人皆恶之,有一人不恶,便时时仇憾此人乎?不然,何以千书万书骂邓和尚无时已也?即此一事,其作恶何如!其忌刻不仁何如!人有谓邓和尚未尝害得县中一个人,害县中人者彼也。今彼回矣,试虚心一看,一时前呼后拥,填门塞路,趋走奉承,称说老师不离口者,果皆邓和尚所教坏之人乎?若有一个肯依邓豁渠之教,则门前可张雀罗,谁肯趋炎附热,假托师弟名色以争奔竟耶?彼恶邓豁渠,豁渠决以此恶彼,此报施常理也。但不作恶,便无回礼。至嘱!至嘱!
(《李温陵集》卷四》
书常顺手卷呈顾冲庵
无念归自京师,持顾冲庵书。余不见顾十年余矣,闻欲攀我于焦山之上。
余不喜焦山,喜顾君为焦山主也。
虽然,倘
--- 184
433焚书
得从顾君游,即四方南北可耳,何必焦山?必焦山,则焦山重;若从顾君,则不复知有山,况焦山特江边一髻者哉!可不必也。
余有友在四方,无几人也。老而无朋,终日读书,非老人事,今惟有等死耳。既不肯死于妻妾之手,又不肯死于假道学之手,则将死何手乎?顾君当知我矣,何必焦山之之也耶?
南北中边,随其所到,我能从焉,或执鞭,或随后乘,或持拜帖匣,或拿交床俱可,非戏论也。昔季子葬子于赢、博之间,子尚欲其死得所也,况其身乎?
粱鸿欲埋于要离坟傍,死骨犹忻慕之。况人杰盖世,正当用世之人乎?吾志决矣。
因无念高徒常顺执卷索书,余正欲其往见顾君以订此盟约也,即此是书,不必再写书也。
(《李温陵集》卷四)
与管登之书
承远教,甚感。
细读佳刻,字字句句皆从神识中模写,雄健博达,真足以超今绝古。其人品之高,心术之正,才力之杰,信足以自乐,信足以过人矣。虽数十年相别,宛然面对,令人庆快无量也。如弟者何足置齿牙间,烦千里在问哉?愧感!愧感!
第有所欲言者,幸兄勿谈及同学之事。说学问反埋却种种可喜可乐之趣。
人生亦自有雄世之具,何必添此一种也?
如
--- 185
焚书53
空同先生与阳明先生同世同生,一为道德,一为文章,千万世后,两先生精光具在,何必更兼谈道德耶?人之敬服空同先生者岂减于阳明先生哉?愿兄已之!待十万劫之后,复与兄相见,再看何如,始与兄谈。笑笑。
(《李温陵集》卷六)
增补二
复焦弱侯
无念回,甚悉近况。
我之所以立计就兄者,以我年老,恐不能待也。既兄官身,日夜无闲空,则虽欲早晚不离左右请教,安能得?
官身不妨,我能蓄发屈已相从,纵日间不闲,独无长夜乎?
但闻兄身心俱不得闲,则我决不可往也无疑也。
至于冲庵,方履南京任,当用才之时,值大用之人,南北中外尚未知税驾之处,而约我于焦山,尤为大谬。舍稳便,就跋涉,株守空山,为侍郎守院,则亦安用李卓老为哉?计且住此,与无念、凤里、近城数公朝夕龙湖之上,虽主人以我为臭秽不洁,不恤也。所望兄长尽心供职业!
弟尝谓世间有三等作怪人,致使世间不得太平,皆由于两头照管。第一等,怕居官束缚,而心中又舍不得官。既苦其外,又苦其内。此其人颇高,而其心最苦,直至舍了官方得自在,弟等是也。又有一等,本为富贵,而外矫词以为不愿,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,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。
此
--- 186
633焚书
其人身心俱劳,无足言者。独有一等,怕作官便舍官,喜讲学便讲学,不喜讲学便不肯讲学。此一等人,心身俱泰,手足轻安,既无两头照顾之患,又无掩盖表扬之丑,故可称也。
赵文肃先生云:“我这个嘴,张子这个脸,也做了阁老,始信万事有前定。
只得心闲一日,便是便宜一日。“世间功名富贵,与夫道德性命,何曾束缚人,人自束缚耳。狂言如此,有可采不?
无念得会顾冲庵,甚奇,而不得一会李渐庵,亦甚可撼!
邹公有教赐我,杨公有俸及我,皆当谢之。然我老矣,伏枕待死,笔墨久废,且以衰朽田野之老,通刺上国,恐以我为不祥也。罢罢!自告免状,知不我怪。向邹公过古亭时,弟偶外出,不得抠趋侍从,悔者数日。夫金马玉堂,所至蓬荜生光,既过三日,余香犹在,孰不争先快睹耶?鄙人独不得与,何缘之寡薄也!
有《出门如见大宾篇说书》,附往请教,尚有《精一》题、《圣贤所以尽其性》题,未写出、容后录奉。
大抵圣言最切实,最有用,不是空头语。若如说者注解,则安用圣言为耶!世间讲学诸书,明快透髓,自古至今未有如龙溪先生者。弟旧收得颇全,今俱为人取去,无一存者。
诸朋友中读经既难,读大慧《法语》及中峰《广录》又难,惟读龙溪先生书,无不喜者。以此知先生之功在天下后世不浅矣。闻有《水浒传》,无念欲之,幸寄与之,虽非原本亦可;然非原本,真不中用矣。方庵至今在滇,何耶?安得与他一会面也!无念甚得意此行,以谓得遇诸老。闻山东李先生向往甚切,有绝类离群之意。审此,则令我寤寐尔思,展转反侧,曷其已耶!袁公
--- 187
焚书73
果能枉驾过龙湖,明年夏初当扫馆烹茶以俟之,幸勿爽约也!
杨复所憾与兄居住稍远,弟向与柳老处,见其《心如谷种论》及《惠迪从逆》作,是大作家。论首三五翻,透彻明甚,可惜末后作道理议论,稍不称耳。然今世要未能作此者,所谓学从信门入是也。自此有路径可行,有大门可启,堂堂正正,日以深造,近溪先生之望不孤,而兄等得良侣矣。弟虽衰朽,不堪雕琢,敢自外于法席之下耶?
闻此老求友不止,决非肯以小成自安者,喜何如也!
我已主意在湖上,只欠五十金修理一小塔,冬尽即搬其中。祝无功过此一会,虽过此,亦不过使人道他好学、孳孳求友如此耳。大抵今之学道者,官重于名,名又重于学。以学起名,以名起官。使学不足以起名,名不足以起官,则视弃名如敝帚矣。无怪乎有志者多不肯学,多以我辈为真光棍也。于此有耻,则羞恶之心自在。今于言不顾行处不知羞恶,而恶人作耍游戏,所谓不能三年丧而小功是察也,悲夫!
近有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说书》一篇。世间人谁不说我能知人,然夫子独以为患,而帝尧独以为难,则世间自说能知人者,皆妄也。于问学上亲切,则能知人;能知人则能自知。是知人为自知之要务,故曰“我知言”,又曰“不知言,无以知人”也。于用世上亲切不虚,则自能知人;能知人由于能自知。
是自知为知人之要务,故曰“知人则哲,能官人”,“尧、舜之知而不偏物,急先务也”。先务者,亲贤之谓也。亲贤者,知贤之谓也。自古明君贤相,孰不欲得贤而亲之,而卒所亲者皆不贤,则以不知其人之为不贤而妄以为贤而亲之也。故又曰“不知其人,可乎”。知人则不失人,不
--- 188
833焚书
失人则天下安矣。此尧之所难,夫子大圣人之所深患者,而世人乃易视之。呜呼!亦何其猖狂不思之甚也!况乎以一时之喜怒,以一人之爱惜,而欲视天下高蹈远引之士,混俗和光之徒,皮毛臭秽之夫,如周、丘其人者哉!
故得位非难,立位最难。若但取一概顺己之侣,尊己之辈,则天下之上不来矣。今诵诗读书者有矣,果知人论世否也?平日视孟轲若不足心服,及至临时,恐未如彼“尚论”切实可用也。极知世之学者以我此言为妄诞逆耳,然逆耳不受,将未免复蹈同心商证故辙矣,则亦安用此大官以诳朝廷,欺天下士为哉?毒药利病,刮骨刺血,非大勇如关云长者不能受也。不可以自负孔子、孟轲者而顾不如关义勇武安王者也。
祗此一书耳,终身之交在此,半路绝交亦在此,莫以状元恐吓人也。世间友朋如我者绝无矣。
苏长公何如人,故其文章自然惊天动地。世人不知,祗以文章称之,不知文章直彼余事耳。世未有其人不能卓立而能文章垂不朽者。
弟于全刻抄出作四册,俱世人所未尝取者。
世人所取者,世人所知耳,亦长公俯就世人而作者也。至其真洪钟大吕,大扣大鸣,小扣小应,俱系彼精神髓骨所在,弟今尽数录出,间时一披阅,平生心事宛然如见,如对长公披襟面语,朝夕共游也。憾不得可写一部,呈去请教耳。倘印出,令学生子置在案头,初场二场三场毕具矣。龙溪先生全刻,千万记心遗我!若近溪先生刻,不足观也。盖《近溪语录》须领悟者乃能观于言语之外,不然未免反加绳束,非如王先生字字皆解脱门,得者读之足以印心,未得者读之足以证入也。
--- 189
焚书93
弟今年六十二矣,病又多,在世日少矣,故所言者皆直致不委曲。虽若倚恃年老无赖,然于相知之前,亦安用委曲为也!若说相知而又须委曲,则不得谓之相知矣。然则弟终无一相知乎?以今观之,当终吾身无一相知也。
(《李温陵集》卷四)
寄答京友
“才难,不其然乎!”今人尽知才难,尽能言才难,然竟不知才之难,才到面前竟不知爱,幸而知爱,竟不见有若己有者,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,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,跣足救杨彪也。何也?以其非真惜才也;虽惜才,亦以惜才之名好,以名好故而惜之耳。
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、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?呜呼!吾无望之矣!
举春秋之天下,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,故圣人特发此叹,而深羡于唐、虞之隆也。然则才固难矣,犹时时有之;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。
孔子惜才矣,又知人之才矣,而不当其位。入齐而知晏平仲,居郑而知公孙子产,闻吴有季子,直往观其葬,其惜才也如此,使其得志,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!然则孔子之叹“才难”,非直叹才难也,直叹惜才者之难也。
夫才有巨细,巨才方可称才也。有巨才矣,而肯任事者为尤难。
既有大才,又能不避祸害,身当其任,勇以行之,而
--- 190
043焚书
不得一第,则无凭,虽惜才,其如之何!幸而登上第,有凭据,可藉手以荐之矣,而年已过时,则虽才如张襄阳,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,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?
夫凡有大才者,其可以小知处必寡,其瑕疵处必多,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。当此数者,则虽有大才,又安所施乎?故非自己德望过人,才学冠世,为当事者所倚信,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。然非委曲竭忠,真若自己有,真不啻若口出,纵人信我,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,憾不得与之并时,朝闻而夕用之也。呜呼!可叹也夫!
(《李温陵集》卷四)
--- 191